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11日电(湟源统 胡贵龙潘雨洁)今年以来,湟源县结合县情实际,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创新方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党建引领、生态文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精神文明、城乡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八大融合发展行动。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组织核心作用;先后制定行动方案和考核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开展提升干部队伍“五种能力”工程,坚持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
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统筹“护山、造林、育草、美村”多种措施综合治理,节约资源,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各族群众的“金山银山”。年内计划完成13.75万亩的国士绿化任务和19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立足旅游资源禀赋,深入挖掘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编制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产业集群,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攻略;做足湟源排灯和皮绣等民族、红色文化文章,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以农牧区为主阵地,整合资源力量、优化资金分配、坚持项目带动,培育民族特色乡村产业,做优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内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0.5万亩,改造提升设施温棚150栋,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家,培育认定绿色生产企业10家,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打造乡村振兴试点村7个、高原美丽乡村13个、新建美丽城镇2个,改建农村户厕298座,新建农村公路33公里。
坚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19个老旧小区(共涉及39栋928户)建设项目;加强对县域路灯、检查井等公用设施检修和更新,保障安全运行;重点实施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2000住户居住条件改善项目,并配套实施“厕所革命”“煤改气”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县强化社会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实施“双减”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改革;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管护对象,开展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促进就业创业行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少于5万人次。
深化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策划专题片及文艺作品,挖掘唐蕃古道、环海商都等多元立体文化资源,演好“文成公主入藏和亲”“茶马商都”等节目;推进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评选标兵发挥示范作用。
健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配强配齐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做好灾害防御,防范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各族群众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