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便民、悦民:苏州基层治理创意多
新华网南京7月23日电(记者刘巍巍)引导农民“触网”,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边角旮旯“微”改造,就地提升居民幸福感……记者在苏州多个乡镇街道采访发现,当前基层治理点子新、创意多,成为富民、便民、悦民的有力举措。
怎样介绍翠冠梨,直播间怎样上货、带货,走播和坐播各有哪些特点……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知名农特产品翠冠梨近日上市,一场电商直播新业态技能培训为村民们打开销售新“视界”。村民袁卫英说:“我们要做‘树山主播团’,提高翠冠梨知名度和销售量。”
此次培训是通安镇整合数据“新农资”,用好电商“新农具”,推动农村产销全链条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缩影之一。为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通安镇党委集成高校、企业、金融机构、机关、新媒体等领域党组织资源和力量,成立通安“党建惠农”联盟,涵盖智慧乡村、农文旅融合、村民新技能培训、美丽庭院等领域,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田园化、农民职业化。
记者在相城区黄埭镇苏州大健康产业加速器产业园看到,一站式政务服务站内人来人往。该服务站设有综合窗口、登记窗口,并规划了自助上网区、填表区、洽谈区、资料取阅区等功能区。产业园内企业苏州易申韦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一站式政务服务站开到公司门口,办事更方便。”
近年来,黄埭镇完善“就近办”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探索构建“1+18+N”政务服务模式:即1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1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N个一站式政务服务站和政银合作企业开办一站式专窗,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苏州一些乡镇街道推行精细化治理,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苏州浒墅关经开区和祥社区保卫新村是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居民多为老年人。小区内住宅最高5层,但因为没有电梯,仍有一些老人“望楼生怯”。
发现老年居民上下楼比较吃力后,社区党总支联系爱心企业在楼道转角处安装黄色折叠“爱心椅”,方便老年人上下楼途中歇脚。家住保卫新村的王奶奶说:“以前买菜回来,爬楼梯很累,现在有了‘爱心椅’,走累了可以坐下休息,上下楼省力、安心。”
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把不起眼的高架桥下空间改造成“风景线”。原本高架桥下大部分空间为硬质铺装,无绿化渗透。枫桥街道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打造“智慧停车”系统,采取不同绿化方式,对地面和桥墩进行绿化,并在部分机房显著位置喷涂醒目的宣传标语,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目前,该街道已完成太湖大道高架桥下9个路口的优化提升,总长度近5.7公里,涉及绿化景观约1万平方米,提升了周边群众的满意度。(完)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