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9月7日电 题:青海西宁北山泮子山: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黛绿
作者 祁增蓓
作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示范工程,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从1989年起,经过32年坚持不懈的荒山造林,已将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曾经“风吹沙飞无鸟影”的南北山从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综合指数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双第一”。
实际上,山势起伏、沟岭相隔、地形破碎、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海拔高度达2170至2850米,相对高差达500至600米,年均降雨量仅368毫米,年均蒸发量达1763毫米,“春天风吹沙起,夏季暴雨成洪,荒山秃岭围城”才是绿化前真实的西宁南北山。
建行青海省分行绿化区施工队队长卢占祥回忆,2001年,他在机缘巧合下来到西宁南北山搞绿化,当时要水没水,要路没路,却是说干就干,丝毫没有退却。“铁锹往肩上一抗,水壶一提,背着馍馍就上山了,想着能在荒山上种树,也是一件造福后代的事情。”
建行北山绿化区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北山泮子山绿化区,山头遍地是石头,在这种地带种树,谈何容易,建行绿化区施工队人员没少碰壁。“那时的北山上风大、土大,寸草不生的羊脑地暗藏着许多大石头,缺水严重不说,一旦下雨,就无路可走。”卢占祥说。
山上没水,就背水上山;石头地带要种树,就背土填埋;盐碱荒山,就运土改良。建行青海省分行绿化区负责人王宁军感叹:“当初我们种树的时候连适合的土质都没有,不是羊脑石就是盐碱地,也没有树坑,挖一个标准树坑,需钢钎、大锤并用,有时一天才能挖好一个,再从山下拉土上山,种上树苗,但是树栽了没有水也活不了,所以第一年才种了600多棵树。”
“一片地要改质至少3至4年才能适宜小树苗的生长,雨水存不住,湿润的树坑不到三天就又干又硬,还会泛出白硝,若不及时浇水治硝,新栽的小树苗极无法成活。”王宁军告诉记者,为了改质土壤,想尽各种办法,在泛硝的土地上撒上硫酸亚铁,一遍又一遍,直到土壤不再泛硝才算有了成效,又不停地组织给挖出的树坑浇水,人人都盼着栽种的树苗成活。
王宁军介绍,建行绿化区总面积3731亩,2009年从原绿化单位接管过来时,只绿化了400余亩。截至2021年12月,建行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200亩,完成总绿化面积的86%,保存率达到90%以上,栽种油松、河北杨、祁连圆柏、青杨、青海云杉等十余种树木675.57万株。
如今,剩下的未绿化区域都是些“硬骨头”。“现在一个人一天连30棵树都栽不了,剩下的地方属于‘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如果你不啃这个‘骨头’,那片就是荒山,我们的任务就不算完。”卢占祥表示,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了,但这个树非要种下去不可,无论是三年还是五年,总会有一代又一代人来干。
据记者了解,卢占祥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跟着他植树,就连孙子也会利用寒暑假来帮忙。春天种树,夏天防洪,秋天管护,冬天防火,一家人总是忙个不停。“21年前,我跟着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上北山植树时,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干啊,得给咱们的后代留下一些东西’,我永远记着尕布龙省长的嘱托,一定好好干。”(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