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讯要闻

坚守大山 乡村教师呵护山里娃37载

发布时间:2022-09-13 17:43:06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南河镇白水峪村位于大山深处,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船到码头车到站、走到尽头必折返”是对白水峪村最真实的写照。

四面环山的白水峪中心小学现有11名学生,5个年级,3个班,教师5名,其中校长谭承斌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7年。

在白水峪中心小学就读的孩子大多来自三四十里外的沟沟岔岔。像这样的“麻雀小学”,本该撤并整合,谭承斌也能去条件更好的学校任职。“如果撤并,学生上学更远了,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1985年,17岁的谭承斌来到白水峪中心小学,成为一名教师,这一教就是37年。

上世纪90年代,这里家住得最远得学生要坐一小时船,再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才能到校。多年来,谭承斌采取学校护送一程、摆渡员转接一程、家长接送一程的联动交接机制,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

学生家长邹庆书说:“谭校长每天在码头接送孩子,有他在,我们就放心。”

37年,150米宽的水面,上万次往返。摆渡河对岸的孩子上学放学,谭承斌都风雨无阻接送,确保交通安全“零”事故。

白水峪交通不便,蔬菜运输成本高,吃菜就成了一个“老大难”。2004年,谭承斌和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将校外大片撂荒地开挖成梯田,硬是在石头缝里建起4亩多的菜园子,又在低洼处搭建两间猪圈和一个鸡棚,每年喂4头猪、50多只鸡,全部供应食堂。从那时起,学生们的饭钵里每周有肉、有蛋。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谭承斌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科学……他样样“精通”。数学课上,谭承斌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学生野外考察,激发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010年,学校唯一的英语老师患脑瘤病休,这可愁坏了谭承斌。他和在大学读英语专业的大女儿商量,每天晚上通过网络视频跟女儿学起了ABC,现学现教给学生。谭承斌从“张口结舌”到“流利纯正”,寂静的山村又传来了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当教师是个良心活儿,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们不能对不起孩子们。”谭承斌总是这样说。

2020年春季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不能到校上课,谭承斌立即从网上下载各年级教材和学生课堂练习题,打印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教材和练习题送到学生手中。2020年秋季期末考试,谭承斌教的学科有4科全镇第一。全校期末考试共22科,其中13科全镇第一。

山区学校,留住老师,教育才有希望。近些年,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学生上学无忧。但最让谭承斌操心的,还是教师问题。

2017年秋季,眼看学生就要开学了,英语老师还没有着落。8月26日,谭承斌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黄雪娇,他拨通了电话,请求她回乡支教。

黄雪娇是谭承斌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她最终成长为一名大学生,并在武汉找到工作买房成家。接到电话的黄雪娇经过一夜辗转反侧,最后她作出了一个决定。“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该忘记来时的路,我跟谭老师说,我回去!白水峪教学点更需要我!”在公司和家人的支持下,黄雪娇火速办理了离职手续,两天后就到白水峪教学点报到了。

2019年,谭承斌和自己教过的几个学生联系沟通后,由他们出资成立 “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师基金会”,对愿意来本校支教的教师,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400元,并解决相应的车船费。2019年以来,先后有5名年轻教师来到白水峪中心小学,支援山区教育。

在谭承斌的启蒙教育下,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走出了白水峪的大山,在更广阔的世界挥洒精彩人生:贫困学生陈浩就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毕业后在东航当飞行员,曾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学生何则平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学生程天放现在是中科院在读博士。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对谭承斌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赵梦琪 、吕涛、周龙)

来源:新华网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