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海要闻

青海西宁:教师节对话“园丁” 诉苦恼与幸福

发布时间:2022-09-13 22:37:34

中新网西宁9月10日电 题:青海西宁:教师节对话“园丁”诉苦恼与幸福

作者潘雨洁

受疫情影响,青海省西宁市各中小学尚在居家上课。短短两年间,从线上授课到“双减”落实,对老师们而言,不论资深与否,都需不断鞭策自我,主动适应,“拥抱”变化。时值教师节,中新网记者连线青海省西宁市多所学校“园丁”,倾听他们的苦恼与幸福。 

“去年,我们第一次实行居家上课,部分老师在抗‘疫’一线,所以学校使用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课程。”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小学副校长、五年级语文老师潘远红回忆,“老师们晚上回到隔离酒店,挨个打视频电话,跟孩子、家长交流,大家都担心功课会落下。”

总结此前数次线上教学的经验,西宁市城中区教研室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一线老师、家长、学生需求,召集各学科骨干资深教师录制81节视频课,在本学期开学前推送给各校。 

“这样可以保持教学进度统一、规范,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也能暂时缓解新岗、轮岗教师的压力。”西宁市城中区教学研究室主任彭娟表示。

“90”后青年教师赵荻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今年新入职西宁市南大街小学的语文教师,能否立即适应线上授课方式、准确把握教材、与学生家长磨合等诸多问题,一直压在她心头。

“录播课解了燃眉之急,打消我许多顾虑。”赵荻举例,“比如,我能够模仿老师们灵活的线上教学手段,也有更多精力为学生课后答疑,并联系其他老师、家长,加深对整体学情的了解,也接收到很多积极反馈,现在信心更足了。”

“课上,我们会让孩子们连麦回答问题,通过屏幕观察他们的状态、肢体语言、微表情,达到情感交流。”潘远红笑着说,“没有之前那么焦虑,觉得快跟实际课堂差不多了。”

而不论线上线下,面对教育发展新趋势,何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老师们面临新挑战。

从事一线教学十几年,潘远红坦言,教师之路越走越发现自己的“不饱和”:技术的快速更新、多元化的课堂、跨学科教学的要求、“双减”政策的落实…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她时常感到“本领恐慌”。

“要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必须保证课堂高效,这就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彭娟介绍,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岗位大练兵、“满天星”阅读计划、塔势攀登计划等多项举措,正致力于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以前说‘课堂欠的课后补’,现在不行,必须有针对性地备课,设计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目的性强的问题,优化环节、学练结合、查漏补缺。”潘远红觉得,老师必须夯实基本功,才能提高教材解读和课堂驾驭能力。

“语文作业也不再是抄抄写写,而是阅读,从低年级亲子阅读到高年级自主阅读,慢慢养成习惯,我们设计读中、读后交流课,提起孩子阅读欲望,教授阅读策略。”潘远红介绍。

“职场小新”赵荻则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为自己“充电”。作为自小熟悉互联网环境的一代,她充分利用在线优质资源,在小红书、b站汲取教育博主分享的经验方法,在国家智慧平台边看边做笔记,并与身边的同事交流,收获不少。

年轻的热情,迫切追寻的价值感,应对变化却又时常力不从心,种种滋味并存心头,但于赵荻而言,哪怕微小进步也值得“元气满满”:“那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用心种出的‘小芽’。”

“最初,站上讲台看着一张张稚嫩面孔,满心欢喜;现在是想怎么把孩子教好,而不仅仅是教好书。”潘远红说,从学生的一言一行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才是老师最大的幸福。(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