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十年 | 省财政厅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九场)

发布时间:2022-11-16 11:20:39

第九场配图

  8月31日下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财政厅专场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财政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在这里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财政厅专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志远;

  省财政厅副厅长安晓飞;

  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蔡江泽。

  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财政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志远作介绍。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武志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山西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山西财政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财政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动财政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年来,山西财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一以贯之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政支撑。

  这十年,我们坚持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心怀“国之大者”有了“新感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两个确立”作为最深刻的政治领悟、最牢固的政治信念、最重要的实践要求,将“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确保财政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理念,建立完善“财”服从服务于“政”的工作机制,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将党和国家意志体现在财政政策制定、资金安排、管理服务全过程各方面。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刀刃向内一体推进“三不腐”,扎紧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开创财政部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这十年,我们坚持全力以赴开源节流,财政收支总量迈上“新台阶”。牢固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坚持把增收节支作为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既注重财政收支规模和增速,又力求提高收入质量和支出绩效。一方面,全力拓展财源、壮大财力。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151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35亿元,累计完成近2万亿元,年均增长8.9%,其中税收收入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实现了财政收入稳中有进、量质提升。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支出、提升绩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760亿元增长到5047亿元,累计完成支出3.86万亿元,年均增长7.9%,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贯穿财政工作始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全省“三公”经费十年来只减不增,支出由48.6亿元下降到13.7亿元,下降了72%,节省下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强化“预算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链条绩效管理体系,促进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

  这十年,我们坚持精准有力保障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彰显“新作为”。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在政策上调整优化、集成创新,在资金上统筹整合、加大投入,集中力量保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交办的重大任务。创新制定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统筹资金优先保障清单项目,收拢拳头凝聚力量,全力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城市群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等重点领域项目。全力争取中央支持。中央对我省转移支付由1107亿元增加到2088亿元,累计争取中央转移支付1.52万亿元,年均增长7.3%;2015年以来争取政府债券4578亿元,年均增长25.4%。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税降费超过3600亿元,为市场主体送去“解渴”活水。促进扩大有效投资。累计安排专项债券2839亿元,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基础设施、太焦高铁、大水网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顺利落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改善。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集聚更多社会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级累计安排240多亿元,设立技术改造、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奖补等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补贴、数字经济发展专项等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发展。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由33亿元增长到83亿元,年均增长近12%,出台10个方面40条高含金量财政人才支持政策,吸引更多英才汇集三晋。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维修改造,厂办大集体改革稳妥推进。全面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支持山西金控集团打造国有金融投资运营平台,推动晋商银行在港上市,全力支持山西银行挂牌运营,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壮大经济活动“细胞单元”。强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注资壮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优化补偿补贴政策,促进银担、担担深度合作,惠及小微企业和“三农”市场主体30多万户。

  这十年,我们坚持提质增效改善民生,助推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不断增强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把财政新增部分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稳步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省民生支出由2253亿元增长到3976亿元,始终占到财政支出的八成左右。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财政部门闻令而动、听令即行,全力保障患者救助、防疫人员待遇和重要物资供应等,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2亿元,为牢牢守住山西阵地提供充足的“粮草军需”。坚持财政扶贫投入只增不减,省级安排434亿元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年均增长17.5%,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建立财政保障乡村振兴五大机制,接续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省级投入278亿元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让农民的“钱袋子”持续鼓起来。全力支持就业创业,全省投入就业补助资金200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3.56万人。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省教育支出累计达631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3%。全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2021年全省高等教育支出1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53%,支出占比排全国第2位。支持保障生态环境、养老服务、医疗卫生、优抚救助、群众文化等方面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这十年,我们坚持蹄疾步稳深化改革,现代财税体制建设取得“新成果”。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作用,稳步提升财政治理和服务效能。财政体制更加完善。扎实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9个领域实施方案,厘清省与市县职责和界限。出台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激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税制改革更加深入。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圆满完成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立法工作,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制定出台23项预算支出标准,预算编制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并运转有序,财政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强化政府债务闭环管理,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妥善化解存量,强化监督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全省财政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劈波斩浪、勇毅前行,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作出财政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谢谢武厅长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中新社记者: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简称“三保”)关系到基层政府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请问,财政部门是如何防范“三保”风险、兜牢“三保”底线的?

  省财政厅副厅长 安晓飞:

  感谢记者的提问。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三保”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政府履职和稳住经济基本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始终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和保障的重中之重优先安排,始终坚持早谋划、早布置、早预警,始终坚持市级帮扶、省级兜底,千方百计增强基层“三保”能力,确保基层政权平稳运行。

  一是兜牢兜实基本民生,织密“保障网”。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我们坚持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三保”工作的重要一环,拿出“真金白银”着力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累计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8.7亿元,127.5万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下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12.76亿元,全省65万名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受益;投入1.49亿元完成全省残疾筛查、抢救性康复等工作。与此同时,及时调整基本民生政策,努力实现各项补助补贴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涨船高”。城镇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1868元提高到3313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水平由55.68元提高到161.52元;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标准由25元提高到79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580元。各项民生提标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人民群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二是加大财力下沉力度,置好“稳定器”。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十年来,累计安排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力性转移支付4800亿元,年均增长15.2%,资金分配持续向财力困难县倾斜,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收支压力,增强了基层“三保”托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资金调度,统筹开展资金月常规调度、中央直达资金单独调拨、特殊事项紧急调度等,今年以来省级财政向市县调度资金1428亿元,确保市县库款保障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基层“三保”不出问题。

  三是建立四项工作机制,砌好“防火墙”。建立事前审核机制,将全省所有县区全部纳入“三保”预算审核范围,进一步规范县级“三保”预算编制,确保“三保”预算优先安排、足额保障、不留缺口,从源头上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建立日常监控机制,按月分析县区财政运行情况,指导督促基层财政严格“三保”预算执行、直达资金使用和债券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基层预算管理行为。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省市财政制定应急财力保障方案,县级财政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合力防范和处置“三保”风险。2022年,省级财政首次安排市县困难补助资金11.8亿元,预留中央留抵退税减税补助资金32.6亿元,重点解决年底市县可能出现的特殊困难。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民生资金分配、下达、支付、发放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监控,2020年至今,省财政分配下达直达资金3616.2亿元,涉及惠企利民项目11178个,有效发挥了直达资金精准滴灌、直接惠企利民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三保”工作长效保障机制,持续加强对基层财政的托底保障,坚决防范“三保”风险,兜牢“三保”底线。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们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中央和我省出台的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财政。能否谈一下,财政今年在帮扶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大盘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 蔡江泽:

  感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和国务院稳经济政策措施,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七方面46条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直接涉及财政的就有28条。省财政厅坚持靠前站位、主动作为,用好积极财政政策“工具箱”,打好“组合拳”,配套出台了42条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全力支持我省稳住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大盘。

  一是退税减税降费激活力。我们坚持“真金白银”到位早一点,企业的生机活力就多一分。不折不扣落实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将增值税留抵退税作为“重头戏”,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13个行业,一次性退还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截至7月底,全省已累计实现留抵退税522.7亿元,为增加企业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激发经济活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中,中小微企业在留抵退税的市场主体中占比达98.8%,成为此次退税政策最主要的受益对象。

  二是稳投资促消费增动能。有效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坚持提速扩围发行使用专项债券,今年新增专项债券591亿元,6月底前已全部发行完毕,共投向613个公益性项目,全力支持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集大原高铁、汾石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消费券的拉动效应和杠杆作用,下达省级补助资金4.2亿元,支持发放数字消费券和“爱心消费券”,有效激发了消费活力,释放了消费潜力。

  三是加强财金联动聚合力。财政和金融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政策工具。我们努力找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需求的结合点,研究出台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强化在“专项债+项目贷款”、PPP、基金类、担保类和保险类资金、重点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的财金联动。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指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开展“见贷即担”“见担即贷”批量担保业务,更好促进市场主体贷款融资。设立3亿元的省级天使投资基金,为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和企业提供支持,培育壮大风投创投市场主体。

  四是保障“双链”稳定促循环。统筹运用、顶格执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援企稳岗等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展。政府采购合同倾斜支持中小企业。截至7月底,全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达270亿元,占政采合同总金额的八成以上。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民航、道路客运、文旅、住宿餐饮等行业企业纾困支持力度,特别是牵头制定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服务业纾困、中小企业纾困等财政支持政策,并系统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落实。下达市场主体倍增相关资金29.8亿元,支持保障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重点推进实施“链长制”、高水平双创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乡村e镇等项目建设。

  下一步,全省财政部门将进一步落实落细稳市场主体和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发挥好职能作用,履行好使命任务,推动财政资金政策更加靠前发力、更加精准有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在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三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请问,在这方面工作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省财政厅副厅长 安晓飞:

  感谢记者的提问。“三农”问题是关系民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省财政部门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坚决支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省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总结十年来全省财政农业农村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决扛牢财政投入主体责任,保障“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十年来,公共财政投入“三农”的力度不断增强、资金总量持续增加,全省农林水支出累计达4655亿元,占到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债券资金持续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累计安排农林水债券资金273.47亿元,年均增长37.6%;坚决落实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逐年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2021年达到55.75%,资金总额达到101亿元。财政保障“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越来越坚强有力。

  二是精准发力强化保障,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十年来,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34亿元,年均增长17.5%,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超过720亿元,全力支持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组建投融资主体,筹措资金208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1万同步搬迁人口喜迁新居。在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财政支农工作也迈上新台阶,我省连续六年获得中央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累计获得奖励资金8.4亿元。当前,我们正在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农业农村领域重点任务落实。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着力强化粮食种植“两保障”,确保粮食安全。投入农田建设资金超过30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投入300多亿元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安排农资一次性补贴16.65亿元,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指示,加大水利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十年来,投入1150亿元,实施大水网、农村饮水安全、河湖生态治理、汾河等主要河流防洪能力提升等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及防汛抗旱减灾取得显著成效。投入492亿元,支持林草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全省山绿水清、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四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搭建完善“项目投资、农业担保、风险补偿、保险政策、财政补贴、财政奖补、财政贴息、乡村振兴周转金”八个方面的财政政策体系,多层次覆盖农业农村领域普惠金融和政府投资项目,引导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根据省政府授权,今年积极谋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PPP项目和重大水利工程投融资项目,有望再撬动社会资本600亿元以上投入农业农村领域。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的同时,积极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和支出结构,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谢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山西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 蔡江泽:

  谢谢记者的提问。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聚焦补短板、抓关键、建机制,倾力支持我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补齐两块短板。一方面,着力补齐投入不足的短板。我们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投入优先保障,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十年来,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1.9%,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幅4个百分点,全力支持国家先进计算太原中心、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另一方面,着力补齐人才不足的短板。2017年以来,下达3.5亿元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经费,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和特事特办的引进方式,为全省六大工程领域引进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下达人才奖补经费6.3亿元,吸引3800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晋工作,为我省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是抓住两个关键。即狠抓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提升这两个关键。我们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奖补力度,从2018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兑现奖补政策,支持我省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截至2021年底,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53家,比2017年底增长2.18倍。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七成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大力支持中介机构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落地的,根据企业实际投资情况给予一定中介奖励,有力促进了我省产学研融合。

  三是健全两项机制。持续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新机制。实施科研经费拨付“直通车”,赋予科研单位科研经费分配使用、政府采购、对外交流等自主权,持续为科研“松绑”,为创新“减负”。健全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推动项目管理更加注重质量、注重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好政策资金保障,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贡献财政力量。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非常感谢省财政厅三位负责同志出席“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