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十年丨省卫生健康委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第十三场)
9月14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卫生健康委专场新闻发布会。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在这里继续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卫生健康委专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武晋;
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省疾控中心主任冯立忠;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波。
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武晋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武晋: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山西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来介绍近年来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批示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七个新”:
一是健康山西建设开启新征程。统筹“健康山西”战略布局,出台《“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并启动实施16个专项行动,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贫困地区健康促进攻坚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以及“健康知识进万家”试点工作,连续7年举办“万步有约”健步走激励大赛。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健康县(区)10个、省级健康县(区)23个。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建成14个国家级、29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早筛早诊早治项目使68.15万人受益。糖尿病、高血压门诊用药纳入医保范畴,184万人受益,减轻负担6.3亿元。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从25元提高到84元,服务项目由10类扩展到30类,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74.92岁上升到2020年77.9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以一体化改革“穿针”、三医联动“引线”、五项制度建设“织网”,创造了医改“山西模式”。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我省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六统一”全覆盖、改革立法、“三清单”管理、“5G+医疗”试点等做法形成聚合效应,走在前列。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全省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达到610元、320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以降药价为突破口,382种药品、75种耗材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在我省落地,平均降幅50%以上,节约相关费用近40亿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全面推进分级诊疗,以医联体和信息化手段整合全省医疗资源,构建纵向医联体和托管式医联体62个,建立45个省级专科联盟,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上接城市三级医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三根天线”,分级诊疗更加顺畅,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三是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发展高水平公立医院,发挥山西白求恩医院、省肿瘤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引进“国家队”优质资源,用好省政府24项支持政策清单,加强“一轴四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布局,打造公立医院发展新高地。实施“136”兴医工程,省级财政先后投入10亿左右项目建设资金,10个领军专科申报省部级课题343项,开展关键技术231例,床位数净增加734张,病区增至55个。卓越医学团队创新发展,整合、新建77个亚专科,打造47个卓越医学团队,引进开发161项国际国内一流前沿医疗技术。扩大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由2012年2.88人增长到2021年3.26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5.22张增加到6.57张;建成100个卒中中心、65个胸痛中心、50个创伤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服务覆盖100%的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
四是中医药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政策供给,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方案》,省人大立法通过《山西省中医药条例》,省政府成立建设中医药强省领导小组,统筹全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中医医疗服务全覆盖,农业县中医医院覆盖率达到96.7%。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达到8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达到70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38个,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实现全覆盖。壮大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级培训基地5个、传承工作室112个。获批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6人,岐黄(青年)学者3人、全国优才26人、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68人。评选山西省名中医228人。培养省级中医优秀临床人才近400名。推进科技创新,获批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了3个重点研究室。所有县域完成中药资源普查,评选“山西名药” “十大晋药”,启动17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五是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水平实现新跨越。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建立每日值班疫情报告和省委专题会议制度,超前谋划和高位统筹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省委“早、快、准”防控要求,成功应对30多起疫情冲击。全面加强常态化社会面筛查和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严格落实“落地核酸+点对点转运+精准赋码”全链条工作机制、国际入境航班闭环管理、进口冷链物流和寄递物流总仓管理制度,第一时间阻断传播链。建立健全“露头就打、以快制快、并联推进、日清日结”处置机制,快速打好疫情歼灭战。持续提升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数字围栏、基层治理等防控能力,加快实施省疾控中心新建项目,不断夯实防控基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防控战略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是科技人才短板得到新加强。持续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坚持“四个一批”引领。共确定287个项目,资助经费6578万元。其中,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强医计划共57人;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共27个;医学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共26个;医学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项目共177项。委省共建“尘矽肺重点实验室”落户山西。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等,培训卫生技术人才23万余人次。建成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1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专业基地10个,培训合格住院医生11340人;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8000余名。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27个,柔性引进院士专家30名。强化科技创新效能。建成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与诊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3个。
七是城乡居民健康福祉得到新提升。办好省政府民生实事,免费增补叶酸惠及妇女521万人,免费“两癌”筛查惠及农村妇女232万人,为145万名怀孕妇女免费提供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免费婚检40万对。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实施生育支持政策,全省依法注册可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数达到1784个,提供托位数达71880个,建成母婴设施1562个。63.7%的二级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299万老年人享受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全力开展健康扶贫,58个贫困县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大病救治病种扩大到37种,慢病患者签约42.9万人,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90%左右,健康扶贫交出优秀答卷。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谢谢武晋主任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中新社记者: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与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关。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动实施以来的进展与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武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确立了“健康山西”发展战略,于2019年启动实施健康中国·山西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健康促进组织体系基本建立。省政府成立健康中国·山西行动推进委员会,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山西行动的实施意见》。省卫生健康委认真履行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会同教育、体育等32个成员单位,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在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等方面持续发力。
二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突出“妇幼、儿童、老年人”的健康保障,2021年我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1.05/10万、3.06‰、3.77‰,近年来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9.42%,较2020年下降1.63个百分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浓厚氛围,首批命名28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职业健康辖区检查覆盖率、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建设国家尘肺病康复站试点23家。
三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效明显。积极推动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创建国家卫生城市9个、国家卫生县城40个、国家卫生乡镇37个,建设国家级健康县(区)10个。探索推进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指导国家试点城市阳泉市和首批12个省级试点县,开展公共政策和重大项目评估工作,探索将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四是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广泛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试点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人人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实施“健康山西”宣传战略 ,2021年我省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荣获“健康中国行动专网传播突出贡献机构”称号,健康中国·山西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健康山西建设总目标,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扎实推进行动任务落实落地,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记者: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近十年以来,我省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都有哪些进展与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省疾控中心主任 冯立忠: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手抓新冠疫情防控,一手抓重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一、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十年来,全省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较2012年分别下降36.5%、34.6%和17.5%。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布病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保持人间鼠疫零发生。一是扎实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十年来,累计完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7799万余剂次,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报告接种率均保持在91%以上。连续28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连续35年无白喉病例;麻疹、百日咳、乙脑、流脑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抽样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零携带。二是实现结核病“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县域全覆盖。结核病得到有效遏制,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2年62.05/10万下降至31.2/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10万),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三是艾滋病持续保持在低流行状态。发病连续多年在国家排名第23位。社会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全人群检测率由2012年5.4%提高到15.6%;治疗比例由2012年56.9%提高到92.68%。
二、慢性病防治取得显著进展。2021年全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2015年289.43/10万下降到219.9/10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3.5%;全省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由2015年7.14/10万下降到3.86/10万,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由2015年16.02%下降到11.8%。已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4个,省级示范区29个。“三减三健”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现县级全覆盖,10年累计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3702个,培养社会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双资质”指导员1200余名。连续7年开展了全省“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赛,累计参赛职业人群8.37万人次。全人群死因监测和肿瘤随访登记实现县级全覆盖。10年累计监测慢性病重点人群79.42万人,筛查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病、慢阻肺高危人群115万余人,随访干预63万余人。全省累计管理高血压患者335.04万人、糖尿病患者94.86万人。为167.84万名儿童开展了口腔健康检查,为51.08万名儿童实施免费牙齿窝沟封闭,为12.23万名儿童进行局部用氟,口腔卫生健康宣教人群覆盖超568.94万人。
三、地方病防治得到有效巩固。我省人群碘营养总体保持在适宜水平,无新发克汀病。通过实施改水工程、落实改炉改灶及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等措施,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由21.14%降为8.7%;无新发砷中毒患者;无新发大骨节病及克山病;2018—2020年,圆满完成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碘缺乏病、饮水型砷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均以县为单位达到国家消除标准。
四、精神卫生防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十年来,我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由2012年32家增加到214家。精神卫生专业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由每10万人口1.72名增加到3.41名,优于国家(3.3名)要求。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由2014年2.61‰提高到4.64‰,服药率由2014年46.31%提高到82.26%。近年来在太原、临汾、运城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记者:
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被国家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请问我省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张波:
感谢您对医改工作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在全国率先推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以下简称“一体化改革”),组建县级医疗集团,被国家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我省一体化改革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坚持先行先试,实现破体制、建机制、重法治“三创新”。一是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移交县级医疗集团,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二是县级医疗集团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建立了高效集约的管理机制。三是2020年11月,省人大通过的《山西省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是全国首部医共体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二、坚持强基层,实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三加强”。一是全省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1.3万余所,为村卫生室采购设备27.4万余台件,为654所乡镇卫生院配齐了X光机(DR)、生化分析仪和心电图机。二是累计为乡镇卫生院招收医学本科生3300余名,为村卫生室招收农村医学中专生4800余名,培养住院医师9800余名、全科医生8900余名,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近10万人次,中专学历的村医达到84.31%。三是远程医疗实现全覆盖;二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信息系统覆盖率分别达到58.25%、53.29%和72.49%,排名位居全国前列;遴选5个县医疗集团开展“5G+医疗”应用探索,高平市被国家卫健委评为优秀甲级单位。
三、坚持提质增效,实现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群众获得感“三提升”。一是明确了政府办医、行业监管、医疗集团运行管理“三个责任清单”共计48项任务,向县级医疗集团下放人事管理、薪酬分配、财务管理、基层管理、医保和公共卫生资金支配“五项权力”,医共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组建三级医院牵头的医联体62个,省级专科联盟45个、帮扶县级医院151所;推行“1+1+X”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将县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三是开展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年活动,2021年县人民医院手术患者中三四级手术占比由2020年的39.15%提升到45.78%,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数量达到532个;县域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增长1.7%,门诊次均费用下降4%,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下降241.5元,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谢谢!
央广网记者:
山西是传统中医药文化大省和中医药资源大省。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在传承晋医晋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和进展?
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省疾控中心主任 冯立忠: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年来,在完善政策保障、健全服务体系、培育人才队伍、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完善机制,政策保障步入新阶段。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山西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202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卫健、发改、财政、科技、工信、农业等20多个部门协同推进七大工程。今年2月24日,省政府召开中医药强省大会,蓝佛安省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8月1日,《山西省中医药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建设中医药强省、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市、县争相推进中医药强市、强县战略,中医药振兴的“根基”正在形成。
二是提质增效,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提升。全省有中医医院205所,数量居全国前列。91个农业县(市)中,88个设置公立中医医院,剩余3个县正积极筹建。首批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落地山西。创建国家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8个、中医重点专科44个、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9个。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人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中医药在我省疫情预防、救治、康复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强化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全省有国家级中医、中药等人才近200名,包括3名国医大师、6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青年)学者、2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名师。还有省市县名中医1200余名。山西中医药大学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四是激发活力,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省建设有3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2个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山西省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并牵头成立“山西省门静脉高压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该院7种制剂获批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广受好评。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批中药制剂研发省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省针灸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圣彼得堡中医院,我省原创新九针技术“走出国门”。龟龄集、丁桂儿脐贴等特色品种,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稳步提升。谢谢!
山西新闻网记者: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近年来,山西在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和增强老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张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公立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发展。一是基本医疗有可靠保障,全省有56所三级公立医院和260所二级公立医院,每个县(市、区)都有1所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为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基础建设有明显提升,十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先后投入227.16亿元用于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医院规模和设施环境不断提档升级;三是分级诊疗有明显成效,三级医院医联体和45个省级专科联盟建设覆盖全部县级医院,3400余名三级医院医师长期在基层驻点帮扶,二三级医院上下转诊的渠道更加畅通。
二、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医疗高峰连点成线,聚力打造山西白求恩医院、省肿瘤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运城市中心医院等4个地市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医学高峰,区域临床诊疗水平显著提升;二是专科建设重点突破,重点打造10个“136”兴医工程领军专科、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00个县级重点专科,全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三是基层网底不断夯实,借力县域医疗一体化改革做强县医院“龙头”,10所县级综合医院和5所县级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三、医疗质量安全不断强化。一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章程管理,建立起运行新机制;二是考核评审评价制度更加科学,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运营分析评价和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倒逼公立医院“三转变”“三提高”,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是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搭建了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控制协作网;常态化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大型医院巡查等医疗管理专项活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警务室设置和视频安防监控全覆盖,“平安医院”建设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四、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一是“看病难、住院难”有效缓解,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拓展结果查询和诊间支付功能,5年来便捷就医累计1.6亿人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开展预住院服务,54种择期手术病种纳入试点和医保支付范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二是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压茬推进控费、降耗、减负各项改革落地见效,80个项目纳入了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三是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改善,持续开展“三好一满意”“质量万里行”“改善医疗服务”等专项行动,实施了医院“环境亮化”“厕所净化”“标识清晰化”工程,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度有了明显改善。谢谢!
山西日报新媒体部记者:
十年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了哪些提升?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省疾控中心主任 冯立忠:
谢谢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行医疗同质化服务,构建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97个,乡镇卫生院1196个,村卫生室26355个,覆盖城乡社区、村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持续加强。我们抓住脱贫攻坚有利时机,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强化政府投入,脱贫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全省62%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其中138所达到推荐标准,建成社区医院62所,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域就诊率达60%以上。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们积极拓宽人员补充渠道,完善人员培养和使用机制,改善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基层卫生人员总量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全省基层卫生人员达11.3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6万人,护士(师)2.36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31.5%和68.6%。村卫生室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较2012年提高13个的百分点,村医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现全覆盖,“互联网+”签约服务模式逐步推行,全省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持续稳定在50%和70%以上,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稳步推进,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医养结合服务创新逐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五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扎实。十年来,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5元提高到84元,服务项目由10类拓展到30类以上。我们通过精细化管理,科学化考评,社会化宣传,规范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扎实推进各服务项目做细做实。全省老年人、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0—6岁儿童、社区在册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9.03%,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99.8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精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为维护全省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谢谢!
人民网记者:
抗疫两年多来,山西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疫情冲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请问,在“疫情防得住”方面,山西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武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央确定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提速升级“早、快、准”防控处置措施,成功应对30多起疫情冲击,果断处置40多起风险事件,守住了不出现规模性疫情反弹的底线,交出了一份“感染人数相对较少、发展成效相对较好”的成绩单,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山西贡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经验:
一是高位领导,平急一体建机制。省委书记林武、省长蓝佛安担任省防控领导小组“双组长”,高位推动、靠前指挥,累计召开103次省委专题会议,超前研判、周密部署。坚持“五级书记抓防控”,层层压实“四方责任”,各级指挥体系和机制专班始终保持激活状态。一旦发生疫情,领导靠前、扁平指挥,第一时间派出省级工作组,上下联动,合力处置。
二是科学施策,因时因势调措施。针对病毒新变化和疫情防控新情况,及时动态调整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防隐匿传播20条”“露头就打25条”“以快制快10条”“应对处置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50条”,形成全链条综合防控矩阵。
三是早字为先,关口前置防隐匿。扎紧多点触发监测预警、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社会面常态化核酸筛查“三道防线”。优化升级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全省登记备案健康管理员12.3万人,完善网络直报,线上线下联动,做到“逢阳即报、接报即查、先管后筛”。紧盯25个重点部门70个重点场所75类重点人群,认真落实定期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打造15分钟免费核酸“采样圈”,开展常态化核酸筛查,落实公共场所核酸查验工作。
四是快字为要,动态清零提效能。强化“两项机制”,即强化“落地核酸+点对点转运+精准赋码+分类管控”全链条工作机制,聚焦风险地区入晋返晋人员,落实“第一时间、第一落点”责任,做到快采样、快送样、快检测、快追阳、快流调、快排查、快转运、快隔离、快诊断、快报告“十快”。强化“露头就打、以快制快、并联推进、日清日结”处置机制,果断采取“整体封控、分区切割、划小单元、网格管理”策略,聚焦“四应四尽”,开展“清零”行动,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五是准字为本,高效统筹保民生。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构建“为民便民、保通稳链、服务经济”基本格局。强化社会治理,统筹做好生活保供、交通保畅、就医保需等民生工作。加强山西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保畅码一体化建设,数字化防疫服务推陈出新。坚持党建引领、兜牢网底、群防群控,发生疫情地区一半以上党政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打好有组织的人民战争。
国庆假期即将来临,我们借此机会,再次提示广大公众:倡导广大群众国庆假期在本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区域出行。确需出行的,提前了解目的地防疫政策,做好行程规划,并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要继续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为全省疫情防控贡献公民的一份力量。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非常感谢省卫生健康委三位负责同志出席“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