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十年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二十二场)

发布时间:2022-11-16 12:07:48

  第二十二场

  9月29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二场发布会,同时也是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方位推动我省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在这里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二场发布会,同时也是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志杰;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宏;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进仁;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建成;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继广。

  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三农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方位推动我省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志杰作介绍。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志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丰收节刚过,国庆节来临。今天,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山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情况。我代表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山西三农事业、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三农工作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用大历史观认识三农,大情怀研究三农,大格局推动三农。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打赢了脱贫攻坚战,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和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坚持新发展理念,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村发展动能活力持续释放,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十年,五谷丰登“米袋子”更足更满。全省粮食年产量从261.8亿斤增加到去年的284.2亿斤。2020年是历史最高年,产量284.8亿斤。亩产突破600斤大关、增加72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超过400公斤以上,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考核连续5年获优秀等次。今年夏粮丰收,秋粮开始收获,总产、单产有望再上新水平。山西作为全国著名的“小杂粮王国”,名副其实,面积稳定在1270万亩,单产、总产均翻一番,在全国品类最全、品质最好。开展“土豆革命”,加工型马铃薯亩产6.5吨,是普通薯的4倍,小杂粮正在形成大产业、大食物,占据大市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山西特色方案。

  这十年,六畜兴旺“菜篮子”更丰更盛。畜牧业领跑现代农业,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4万吨、112万吨、135万吨,绝对增长都在50%以上。目前肉产量全国第17,蛋奶产量均为第7位,排名大步前移。蔬菜产量从862万吨增加到976万吨,增长13%,单产全国第7,日光温室面积全国第7。挖掘夏秋冷凉优势,扩大冬季设施生产,南菜北种、智慧大棚、鱼菜共生迅速推广,百姓餐桌上大路菜、粗菜、毛菜越来越少,精细菜、时令菜越来越多,成为黄土高原夏秋冷凉蔬菜优势区。

  这十年,四季飘香“果盘子”更鲜更甜。水果产量975万吨,增长42%,产量居全国第8;苹果、梨产量全国第3,红枣、核桃产量全国前列。各类水果琳琅满目,从7大类500多个品种发展到15大类800多个品种。山西水果、干果不仅成为网红产品,也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75个国家和地区,苹果年均出口20万吨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1/5。作为全国道地药材之乡,中药材种植面积348万亩,增长1.5倍,全国第9,党参、黄芪等十大晋药享誉全国。“山西药茶”异军突起,产品500多款,特色产业蔚然成势。

  这十年,千家万户“钱袋子”更实更鼓。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304亿元增加到2134亿元,增长63.6%。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42亿元增长到1286.9亿元,实现翻番。农民收入从7064元持续增长,增速连年跑赢全国、跑赢城镇居民、跑赢全省GDP,达到15308元,十年翻番。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5%,达到1166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收入比从3.2:1缩小到2.45:1,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这十年,万象更新“好日子”更顺更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从“六乱”整治到“路、水、暖、网、链、废、机、田、证、险”等关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十件实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村延伸、往户覆盖。易地扶贫搬迁47.2万人,新建1122个集中安置区。稳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大提高,更加整洁靓丽;四好农村路升级改造8.9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农民群众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小汽车开进了农家院。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汽车、空调分别增长了2.2倍、1.9倍,农民生活越来越便捷舒适。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治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农村更加祥和稳定。

  沃野阡陌,山乡巨变。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山西到农村、看农业、进农家的深恩厚爱和殷殷嘱托,按照总书记手把手教给我们的方法论,坚定走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乡村产业上,突出打好特色优势牌、有机旱作牌、加工转化牌。今年丰收节,省域农业品牌“有机旱作•晋品”,首批有66个产品入选,精彩亮相。乡村发展上,统筹产业生态两大布局,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深度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留住更多的乡愁记忆。乡村建设上,不断推进生产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工作推进中,我们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政策惠农。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每年一个省委一号文件,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布局、二十项行动推进。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阶段,编制乡村振兴“1+6”战略规划和农业农村现代化“1+1+15”规划,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两个《实施方案》,将全省117个县(市、区)划分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统筹政策支持、资金项目、考核督查、分类推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创建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治思维推动政策落地,全国首家出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等,修订出台28部涉农法规。二是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建成高标准农田2117万亩,审定农作物新品种794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70%。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持续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化肥农药实现负增长。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推进“机田证”一体化试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3.9%,十年提高13.9个百分点,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79.8万人,农村人才、乡村工匠、种田能手不断涌现。布局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组建神农科技集团,重塑重构17个产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1%,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科技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三是坚持融合富农。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推动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就业融合,布局“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等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创建国家级产业园8个、产业集群3个、产业强镇30个。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比2012年增加12家。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高粱、谷子等20条特优农业全产业链。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1770个,居全国前列,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4位。去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620亿元,增长2.2倍。推动数字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网红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81.3亿元,带动42.4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四是坚持改革活农。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509.2万农户吃上“定心丸”。以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前完成。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农村集体资产2983亿元,全国第9。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地二轮延包、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多项国家试点。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托管近3000万亩走在全国前列。五是坚持投入支农。公共财政优先保障三农,省级以上财政每年三农投入由24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增长4.4倍,十年累计投入730亿元。加大土地出让金支持乡村振兴力度,积极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搭建平台推动金融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创设13种省级政策性保险,开通农业信贷直通车,18家金融机构携手三农,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为农业农村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回顾这十年三农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把三农工作作为心中最大的牵挂,摆在治国理政重中之重的位置。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正在蹚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也在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全省三农战线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辛勤耕耘、持续奋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各项要求,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十稳十提”重大部署,稳字当头、提字发力、保字交卷,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谢谢刘厅长的介绍。

  下面,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宏作介绍。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玉宏: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情况。这些年,各位媒体朋友和我们一样,都是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奉献者,你们积极投身精准脱贫的大实践,聚焦脱贫攻坚的大题材,创作农村脱贫致富的大作品,形成了三晋大地合力攻坚的大合唱。在这里,我代表省乡村振兴局,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山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走过极不平凡的十年。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以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深入贯彻精准方略,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用责任和担当、汗水和生命共同书写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优秀山西答卷。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畔,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景象。

  一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脱贫群众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巨大变化。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52元,年均增长11.4%;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166元增长到2020年的9729元,年均增长23.9%。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山西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了脱贫攻坚优秀答卷。

  二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脱贫地区面貌实现从封闭落后到全面改善的巨大变化。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4.28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通宽带;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万处,解决181.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贫困村提升项目3.3万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37万户、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改薄”7835所,新改建村卫生室13045所,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了可靠保障。累计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1122个,整体搬迁深度贫困自然村3365个,47.2万人“挪穷窝”。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三是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快步赶上,产业就业支撑实现从单一匮乏到百业竞兴的巨大变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特色产业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大同黄花”“吉县苹果”“山西药茶”“隰县玉露香”等区域品牌,成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硬支撑”。光伏扶贫收益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年平均增收20.47万元。电商扶贫覆盖6833个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建设300个示范村,技能培训、持证就业成为普遍共识,打造“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带动91.8万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脱贫地区培育起发展新动能,脱贫群众拓宽了增收新渠道。

  四是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基层组织实现从参差不齐到坚强有力的巨大变化。持续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省委书记、省长带头,省领导联系贫困县帮扶贫困村,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整顿贫困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集中轮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56万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累计有9.6万驻村队员、1.96万第一书记奋战在驻村帮扶第一线,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深化扶贫扶志、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十四五”过渡期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做好巩固衔接各项工作,调整优化政策举措,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抓好产业就业帮扶筑牢稳定增收硬支撑,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山西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谢谢张局长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中新社记者: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提出要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想请问一下,十年来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进仁:

  感谢记者的提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最重视的一件大事。十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政策扶持,强化技术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完成了稳粮保供任务。

  一是强化高位推动。落实党政同责,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省委农村工作会每年重点部署,11个市政府向省政府递交粮食安全责任书,粮食生产任务压实到市县、落实到乡村。严格考核推动,制定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清单,把粮食生产任务纳入市县粮食安全考核内容。省市县联动、各部门协调,分季节、分作物、分时期抓播种、抓管理、抓收获,力保粮食丰收。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2021年总产达284.2亿斤,比2012年增加22.4亿斤,增长8.6%。据初步调度,截至9月28日,全省秋粮收获750万亩,接近20%,面积、单产、总产有望再创新高。

  二是强化产能提升。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1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9万亩,支撑粮食产能60%以上。全面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94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开展“机田证”一体化试点示范,全省农机总动力165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88.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9%,提高13.9%。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省市县发布现代农业主推技术5000多项次,培训高素质农民79.8万人。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署框架协议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有机旱作技术模式80余项、发布省级地方标准98项。创新开展“三队”包联服务,包市包县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急难愁盼问题。科学开展防灾减灾,年均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200余条,重大病虫害得到精准有效防控。去年“双减双抢”战胜罕见秋雨秋汛,实现秋粮应收尽收,小麦应种尽种。

  四是强化托管服务。制定《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规范、引导农业生产托管,全省托管面积近3000万亩,推动粮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架起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桥梁。19个杂粮产业化联合体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

  五是强化政策扶持。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400余亿元,调动农户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全面实施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政策性保险,在11个县创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保障农户种粮收益。落实产业政策,投入资金280余亿元,实施绿色高质高效、社会化服务、有机旱作农业等项目,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下一步,重点抓好四件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坡耕地宜机化改造;深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加大“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关键环节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提高生产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当前,重点用心用力抓好秋收会战,确保颗粒归仓;千方百计扩种冬麦油菜,确保面积只增不减。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省脱贫攻坚中,省委、省政府坚持从山西实际出发,带领全省人民蹚出了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请谈谈山西脱贫攻坚有哪些特色亮点?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中,山西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省情特点,深入落实精准方略,重点工程布局,专项行动推进,政策机制保障,各方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脱贫攻坚的许多做法创出了山西特色,蹚出了成功路子。这些特色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最”:

  一是最硬的担当—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市县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省委书记、省长带头,各级党政领导“双签”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和帮扶责任书,联系贫困县帮扶贫困村。省市县三级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管行业就管扶贫,责任面前向前一步。省委组建7个督导组,划片包市常驻督导,一线发现问题、推动问题整改。省委开展专项巡视和“回头看”全覆盖,始终保持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强劲势头。

  二是最好的政策—生态扶贫。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广泛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平均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肯定我省做法,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我省吕梁市召开。

  三是最亮的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以“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办法推进整村搬迁,全省累计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1122个,36.2万贫困人口走出大山,告别贫困,同步搬迁11万人,47.2万人彻底改变生存发展环境,实现生产有门路、生活有质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国务院2017-2019连续三年对我省表扬激励。2020年我省易地扶贫搬迁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四是最优的项目—产业就业扶贫。特色农业扶贫实施“特”“优”战略,培育发展产业带贫主体,所有贫困村都建立起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增收项目、有技能“五有”机制,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光伏扶贫建设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总规模294.4万千瓦,带动9963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会在大同召开。就业扶贫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累计打造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带动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91.8万人。“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2020年全国首届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大同举办。

  五是最牢的保障—社会保障政策兜底。构筑教育健康农村低保多重防线。教育扶贫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对各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做到应助尽助。健康扶贫“三保险三救助”“双签约”政策,惠及贫困人口203.96万人次,住院综合保障比例接近90%。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连续五年提标,2020年全省平均达到5319元,惠及44.6万贫困人口,临时救助145.7万人次,符合条件的应保尽保,应助尽助。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应补尽补。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养老和防止返贫夯实保障。

  六是最大的优势—党建引领汇聚合力。持续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选强配齐、集中轮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持续深化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和学校医院对口“六个帮扶”;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六大行动”和决胜收官十个问题“清零行动”,以干部帮扶责任感提升群众获得感,以帮扶工作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凝聚起了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请问,我省围绕“特”“优”战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情况如何?下一步将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进仁:

  感谢您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讲,“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我们牢记嘱托,坚定实施特优战略,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十年来,稳粮保供基础更加牢固。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总产连续突破260亿斤、280亿斤大关,这几年连续稳定在280亿斤以上,单产屡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增速居全国前列。肉蛋奶生产在全国位次大幅提前,果、菜产量均接近千万吨大关。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620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2.3%。今年前8个月达到2183亿元,全年有望突破3200亿元。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45家、省级649家,分别增长36%和57%。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733万人次,带动42.4万农民受益,营业收入81.3亿元。认养农业、直播农业、农村电商、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下一步,发展乡村产业,我们将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稳粮保供夺丰收。今年,夏粮逆境夺丰收,秋粮长势良好,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要毫不动摇毫不放松抓好秋粮生产,分环节、分区域、分品种督促指导各地加强秋粮后期田管,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治,加强农机具调度和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总结完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科学确定不同地区主推品种和种植模式。落实生猪稳产保供责任,用好“菜篮子”考核成果,确保肉蛋奶果菜等农产品量足价稳。

  二是主体倍增提实力。创优“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时限、减程序、减材料、减费用,开展网上办、掌上办、家中办。顶格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精准落实主体倍增“48条”意见和“78条”措施,抓紧落实农业市场主体培育18条、龙头企业倍增10条和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一镇一策”推动专业镇建设取得实效。构建“链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引领带动各类主体健康发展。

  三是拳头产品增效益。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聚焦粮菜果、猪牛羊等20类单品全产业链,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发展格局。不断丰富产品形态,发展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畜禽分割品等。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推动晋城和平遥、云州等11个农林文旅康试点建设。

  四是特优品牌走出去。举全省之力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品牌形象,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培优晋粮、做强晋肉、叫响晋菜、提升晋果、振兴晋药、擦亮晋酿。前几天,我们隆重发布了“有机旱作·晋品”品牌,首批66个重点产品精彩亮相。要持续做好宣传推介,让“有机旱作·晋品”叫响全国、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晋·享天然,品·味出色”。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我省已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请问,过去十年间,我省农村改革有哪些亮点?乡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姚继广: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等短板弱项,提质提效实施,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有力有序。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成了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确权承包土地5317.6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509.2万份,让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全省土地流转面积807.5万亩。落实中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制定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在清徐、平遥、泽州3个县稳慎开展改革试点,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完成阶段性任务,集体产权归属更加明晰,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全省清查核实集体土地等资源2.1亿亩,集体资产298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24.9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22.6万人。出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办法,规范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和农村集体资产合理收费。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亿元,所有行政村收入超过5万元。

  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加快加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空壳社”清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全省依法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9.7万个,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6.1万个,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8065个、示范家庭农场2593个。创新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和地方标准,年托管服务面积近3000万亩,服务小农户200多万户,走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山西路径。

  四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年度规模20亿元以上。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比例。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推出了“果品贷”“冷链贷”“托管贷”等一系列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主要农畜产品实现应保尽保,收入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等试点稳步推进。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是乡村建设扎实稳妥推进。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92.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15%;累计改造农村卫生户厕200多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建成具有晋乡晋韵、村忆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3000多个。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办好“路、水、暖、网、链、废、机、田、证、险”十件实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谢谢!

  山西新闻网记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三农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请谈一谈我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玉宏: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十四五”过渡期以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精准发力,推动巩固衔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用好一个机制,就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这方面省级出台实施方案,市县制定实施细则,瞄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健全监测机制突出“快”,简化工作流程,快速发现、及时纳入。强化帮扶机制突出“准”,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精准施策。完善退出机制突出“严”,严格把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风险消除。压实责任机制突出“实”,压实市县主体责任、领导帮扶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结对帮联责任、属地救助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扭住一个关键,就是筑牢产业就业支撑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以实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促增收专项行动为抓手,落实好加大力度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四方面30条政策措施。产业帮扶围绕“特”“优”战略,培育带动帮扶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到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产业发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提高户贷率,今年新增投放50亿元以上,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推进农产品灾害险全覆盖,价格险基本覆盖。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就业帮扶聚焦稳规模、强技能、提质量,摸清就业底数、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务工就业渠道、实施就业援助、落实帮扶政策,抓好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稳中有增,今年达到100.4万人,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明显增长。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提升政策兜底保障能力。

  三是抓好一个重点,就是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常态化问题排查整改,实施巩固拓展专项行动,压实市县和省直行业牵头部门责任,紧盯容易引发返贫致贫风险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人群,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机制;做好基本医保参保工作并跟进落实帮扶政策。巩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成果,抓好合格村医配备。落实好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维管护机制,解决好水源性、季节性缺水等问题,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动态保障水平。

  四是紧盯一个区域,就是持续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全省1122个集中安置区、36.2万搬迁脱贫人口为重点,以创建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设施配套好、公共服务好、融入环境好“五好社区”为抓手,多渠道促进就业、大力度发展产业、全覆盖抓好配套、全方位加强管理、动态化监测帮扶,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五是管好一支队伍,就是扎实抓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去年我省完成驻村干部整体轮换,新选派36名驻县大队长,7066支驻村工作队、2236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现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覆盖,今年健全完善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六化十到位”要求,深入开展“入户大走访”“政策大宣传”“为民大服务”“驻村大比武”“环境大提升”五个专项行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帮扶实效,确保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切实提升帮扶工作的群众满意度。

  六是打造一批样板,就是扎实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开展“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要求,以发展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今年在全省铺开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点的示范突破引领带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展开,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示范、提供样板,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创的山西路径、山西模式。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非常感谢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五位负责同志出席“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