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襄阳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中心工作,着眼准入、准营、退出等关键环节,在行政审批、数据共享、程序流程、基层服务等四个方面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全市市场主体实现逆势增长。截至11月,全市新增登记市场主体117622户,同比增长52.5%,完成全年目标102.28%,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26038,同比增长23.5%,完成全年目标的100.15%
量化审批质效。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企业登记注册、食品生产许可、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等市本级审批事项“全程网办”,90%以上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结”;大力开展“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等“四办”“四减”活动,51大项263小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1日办结;在旅店、药店等19个高频行业率先推出“571”模式,“一业一证”改革落地见效,全年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2604张。
深化数据共享。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在优化企业开办“210”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升级为“2050”(2个环节、0.5天内办结、0费用)标准,与银行进行深度对接,实现实名认证互认和数据互通,进一步提高企业开户效率。
简化程序流程。先后在自贸区、高新区出台“登记确认制”“一照多址”等改革方案,进一步简化市场主体准入、退出程序。3个县(市、区)参与企业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业务范围便利企业开立银行账户等3项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试点,持续简化企业登记注销程序。
优化基层服务。加大登记注册进基层工作力度,通过政务事项“下基层”、自助设备“进社区”、银行帮代办“到网点”等举措,将登记注册服务延伸到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全市111个街道和乡镇已配置了76台登记注册办理“自助机”,覆盖面达68.49%,“马上办”“就近办”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投资创业,此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督查组高度肯定。 (稿件由襄阳市台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