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30日电(记者 李江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中,西宁市湟源县——用排灯讲述丹噶尔故事案例榜上有名。
湟源县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湟源排灯为依托,着力打造湟源排灯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赋予文化旅游内核,这个案例的成功上榜说明非遗在文化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西宁市多年来高度重视非遗工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实践成果。
近年来,西宁市非遗中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从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非遗项目保护,逐步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等方面,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介绍,西宁市非遗中心 2021年完成西宁市非遗资源的普查工作,收集、整理了该市313项四级名录,165项非遗资源资料,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非遗资源调查,摸清西宁市非遗的家底,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数。
2021年通过与青海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体育类的非遗工作站,利用高校的优势,开展对西宁市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的调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等工作,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
西宁市非遗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西宁市非遗保护办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不断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目前,西宁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30项、市级项目74项、区县级项目21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73人。上述项目和传承人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0个门类,在该市五区二县均有分布。
近年来,西宁市非遗中心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断提高该市传承人的传承能力,累计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湟源排灯等4个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湟中陈家滩木雕等10个项目列入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时,鼓励各项目保护单位依托传统工艺项目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有效促进了加牙藏毯、湟源排灯、“青绣”等传统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整体性保护方面,加大力度推进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试验区设立。2022年,在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公服科及规建科的全力筹备组织下,西宁市非遗中心积极开展“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组建项目申报小组,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申报大纲,填补西宁市没有区域整体性保护试验区的空白。进一步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
记者了解到,西宁市非遗中心成立以后先后出版发行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拍摄完成20集非遗系列专题片《西宁非遗》,并出版《城之印记》、《西宁玻璃画》等非遗系列丛书,实现了非遗影像资料还原与再现中的传承与保护。在支持各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工作的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多角度地开展传播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活动举办线下非遗展览,线上的非遗购物、走出去办展览等多方面宣传展示非遗。(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