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7日电 (记者 李江宁)“在未来,有必要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开展持续的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并将监测重点向受气候变化影响更大、与国家公园核心管理区域联系更紧密的河流源头区域转移。”7日,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熊雄表示。
当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发布会在线上举行。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北缘的“天然湿岛”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它是黄河和西北诸河的重要水源地,还滋养了省内的青海湖、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生态区。祁连山的生态功能与水密不可分,丰富的水资源维系着区域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是祁连山区别于西北干旱区那其他区域的重要特征,丰富的水资源还孕育了祁连山丰富多样的水生态系统,在区域内营养循环、碳汇固持、支撑陆生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2020年开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典型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评估工作。完成了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的全面“体检”。
调查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河流和湿地属于高山清洁冷水型水生态系统。河流水质良好,大部分样点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要求。共发现水生生物500余种,其中不同季节发现浮游藻类56种至127种,着生硅藻127种至137种,浮游动物51种至88种,底栖动物61种至93种,鱼类11种,水生高等植物71种,没有发现外来鱼类,涉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鱼类1种,青海省重点保护鱼类2种。湿地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建立水文监测站1处、生态定位站2处、气象监测站15处、虫情监测设备22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覆盖面积达到8000平方公里,布设监测点226个,其中植物监测样地98个,动物监测样线37条。实现了对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有效提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感知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
“未来可依托国家公园现有的管护站体系,构建基于管护站网络的水生态环境自动监测体系,结合国家公园管理局与专业科研团队的优势力量,进一步提升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水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熊雄说。(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