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辽宁新闻2月16日电 小食堂,大民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买菜、做饭成了很多家庭的一道难解之题。随着城市发展,独居老人日益增多,老年助餐呼声越来越高。“就近吃饱吃好,老人省钱省心”,从实践效果看,社区食堂的确受到欢迎,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便利。社区食堂从它面世那一天起,就带着服务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就餐的使命,也自带着公益属性。但公益不是生意,公益也不等于免费,社区食堂的经营问题一直受到大家的普遍担心,经营问题面临生死考验。
社区食堂如何走出“难以为继”的泥沼?如何才能行稳致远?这两个问题成为2023年沈阳市沈北新区委区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
“荤素搭配,口味不错,吃得很舒心。”“菜式丰富,环境整洁,服务热情。”“食堂开在家门口,太方便了!”……在沈北新区蒲雅社区食堂内,来就餐的老年人齐声称赞。“一荤一素一汤”仅需10元、“两荤一素”仅需15元,更有免费米饭和特色伴手礼和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制作的低油低盐餐食。近日,沈北新区蒲雅社区食堂正式营业。食堂面积不算大,10张方桌,可同时容纳顾40人就餐。店内不仅为持有“沈北新区老年助餐卡”的五类老年群体提供套餐优惠价格,而且创新植入财落一村“(红村)特色农副产品体验中心”。强化自身创收能力,开业后每日服务300人次以上,服务老年人50余人次,食堂座无虚席,菜品琳琅满目、色泽诱人、营养均衡、价格实惠,吸引了周边众多居民前来就餐。在试营业前,蒲雅社区还组织了免费试吃活动,邀请近30余名群众代表征求对食堂环境和饭菜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社区食堂不仅是一个区域的生活服务配套项目,更是沈北新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为新区老人们提供了安全卫生、邻近方便的就餐场所,兼备小区家庭、邻里聚会交流的功能,丰富了社区文化。蒲雅社区食堂首次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特色产业的深入融合,实现前店后厂,正式打开了社区食堂经营新路——“政府+村集体合作社+新经营主体”,开辟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新战场,精心打造沈北社区食堂“原字号”品牌,将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政府主导,拓宽国有资产利用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沈北新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多元机构运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微利经营,服务社区”为原则,以“好吃不贵又便利”的优势,完善社区食堂空间载体优化建设,一面保证了社区食堂便民惠民功能的,一面支撑了市场主体的良好运营,使之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的服务。政府财政轻压力,食堂运营轻资产,群众就餐轻消费,蒲雅社区食堂为年轻的沈北新区赋予了新的涵义。
公益服务,村集体合作社来运营社区食堂更有责任心。
很多社区食堂交由第三方来运营,虽符合市场规律,但是一旦缺乏有效监督,运营方“一不小心”就会见利忘义,过于逐利,影响餐饮质量。近年来,财落一村集体合作社快速发展,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在当地已经成功经营了老市委大食堂,村民个人收入明显增加,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之路。蒲雅社区食堂的建成,不仅把财落一的铁皮柿子、笨鹅蛋、绿色蔬菜这些红村特产送到了蒲雅,还把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乐观积极的“红村”文化传递到了群众身边。
借力上路,无数个村集体合作社组成新的社区食堂经营主体。
沈北新区以蒲雅社区食堂为抓手,积极整合域内耕种、单打独斗的农民重新动员和组织起来,打破过去“城里企业来村投资”的传统路径,走出了一条“村里合作社进城经营”的向阳之路。产品进城、文化进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展合作经济和经济经济,把乡村振兴融入了城市发展的一池春水之中。经过近期实践,全区多个村屯立足优势、深入挖潜、抢抓机遇,依托民生项目强化产业开发和培育,已出现姚家村等多个集体合作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业态全域蓬勃发展的态势。
沈北新区社区食堂建设正在持续开拓多个路径、多个模式,不仅走活养老机构经营、餐饮机构经营、爱心慈善经营等多盘棋,还将成为完整社区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词和开启乡村振兴的关键钥匙。(完)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