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重地,犁川古道
“上七里,下八里,不住犁川住冶底”这是流传于犁川和冶底间数百年的俗语,根据老辈传言,这段话讲述的是古代商旅取道清化道时,途经犁川和冶底间的八里坡古道,根据路程、住宿条件总结出来的俗语。这说明了八里坡古道路途艰险不可留宿的同时,也反映了犁川、冶底两地经济繁荣,是理想的留宿之地。
最初认为,这仅仅是一句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但在去年闲暇时,在村内残存的半截碑刻中找到了它的另一种说法。该碑仅残留半截,碑刻从原址拆除后被用作豢养家畜的石槽。解读残存的碑文,可以粗略得到的信息是:该碑镌刻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犁川、冶底两个村社共同出资营建黑虎神祠,营建时得到了阳城县郭峪村、润城镇、上佛(伏)村、泽州县上掌村等信士、商号的慷慨捐资。最重要的是该碑刻上赫然镌刻有“上八里下八里”字样,同时强调该地道途艰险、曲折难行、常有虎豹出没。通过这些描述,可以初步断定,碑刻所描述地区便是犁川境内清化一大道八里坡段,通过询问村中老人,得知这块碑刻的确来自于八里坡古道,这也印证了最初的猜测。残碑中所记载的“上八里下八里”正是对俗语和历史的印证。根据《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所载:清化一大道,自泽州县周村起,经岸村、上犁川村等村,从碗子城出境,入河南清化镇(博爱县)常平。犁川便是大道上一处重要的站点。因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而有许多商旅选择留宿此地。
对于旧时的贸易繁盛,商旅不绝,在碑刻中也有一些记载。在八里坡古道所在的山脚下,曾有一座石桥横跨犁川河,沟通两岸道路,方便两岸商旅,该桥桥头曾建有一碑亭,碑亭内曾并排分列有两通规格相当的石碑,东侧石碑上书“程公讳秉重创修坡道……”,碑身小字讲述了犁川八里坡段古道道路艰险,行人难以通行,犁川程家感叹商旅行路难,发起修建坡道。该碑勒石于清乾隆年间,现仅存半截。西侧石碑刊刻于清嘉庆年,上书“太学生世全、世修、世昌程公重修石桥补路碑”,表扬了犁川程姓家族组织修建道路的功德。“太学生世全、世修、世昌程公”是东侧碑刻中提及的程秉重的孙辈。碑身副文提到“犁川村西八里坡下,石桥跃水,利济行人,粤驾虹媲洛阳之美”“程君世修绳武前有令祖村中已表芳徽,后有贤孙里下宁蹒善举……”,碑文中提及了东侧石碑其祖父程世修创修坡道的懿德,同时赞扬了后世补修的功德。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商道的繁荣,时隔数年就需修缮、维护,赞扬的是犁川程家的功德,也表现出程家对这片土地无限的爱。值得一提的是,在碑刻中提及的“绳武”二字与程家家风亦有联系。据传,程家祠堂内曾有蓝底金字大匾,上书“绳其祖武”四个大字。“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表达的是继承祖辈的基业、赓续祖辈的荣光。这两通碑刻在讲述修建道路的同时,其实也是对程家家风形象的例证。
坡下石桥,如今已不见了踪迹,坡上石碑,也早已换了位置。只有从上世纪初的老照片中,才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盛况,看到民国初期,犁川经济的繁华。《太行古堡》一书中收录有一篇孔伟伟老师关于晋城早期照片的文章,文中提到美国人弗雷德里克·加德纳·克拉普(Frederick Gardner klapp)在1914年考察中国时,途经泽州县犁川,并拍摄了三张照片,其中两张照片正是清化古道八里坡段坡下的石桥,在照片中有程家修桥铺路的两通石碑、有来往不绝的商旅、还有靠着石碑休憩的行人。这些都是犁川在历史上作为商贸重地最生动和有力的证据。在感慨古道繁华的同时,不由得会对这些拍摄者更加敬重。
除了八里坡段古道,犁川还保留有多处骡马店,和一条完整的古街,古街内旧时的商铺店面至今仍保留完整,这条街道繁华的景象同样也被美国人弗雷德里克·加德纳·克拉普的照片记录了下来。照片拍摄的是犁川东街古街阁楼外,阁楼内是商业街,阁楼外是犁川河。来往商旅蹚过浅浅的犁川河,沿着古道一路向北就到了八里坡脚下。根据现存商号匾额、碑刻中的记载,犁川商贸最繁盛时商号数目不少于30家,甚至有些票号在犁川开设有总部或者分社。
2014年,城区郝匠社区,一处老宅拆迁时在夹墙中发现一张长20cm宽10cm的“元盛隆”银票,银票开具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银票上标注有“犁川镇”三个大字。经相关专家考证后发现,“元盛隆”票号的总部或者分社就设在犁川镇。
凡此种种,都是犁川在历史上商业繁盛、道路通畅的有力证据。历史轮转、瞬息万变,曾经的繁华光景早已一去不复返,但“上七里下八里,不住犁川住冶底”的俗语还在世代流传,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承……(撰稿:司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