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与辉煌——走进黄土地”——两岸媒体记者焕新“陕”亮之旅
深秋的三秦大地,层林尽染,天高云淡。
“古老与辉煌——走进黄土地”两岸媒体记者行活动不久前在陕北圆满落幕。由来自台湾中时新闻网、《台湾导报》、《台湾好报》、台湾产经新闻网等海峡两岸的8位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历时5天,深入陕北榆林,走进文化馆、博物馆、乡村、园区、企业,体验感受这片黄土地的古老与辉煌,见证了三秦大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足迹。
“看到的比想象中更好”
两岸媒体采访团抵达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一个传统的迎亲场景就让采访团感到惊艳,鼓手、唢呐、花轿、秧歌……尽显黄土风情。“好热情、好奔放”!两岸媒体记者带着对黄土地的第一印象,开始以新奇的目光探寻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参观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非遗,陕北黄土文化的一张名片。走进绥德县非遗陈列馆、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采访团跟随传承人了解陕北说书、剪纸、泥塑、民歌等非遗文化,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其特有魅力。近年来当地采取“非遗+传习”“非遗+舞台”“非遗+文创”等措施加强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成果已进入百姓生活、融入文旅产业,焕发崭新生机。“探一馆、知一城,这里承载着厚重的黄土历史文化,承载着陕北民众的精神情怀,也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与民歌传承人互动同唱后, 两岸媒体记者感受着“在歌声中如身临其境,非常震撼,感受到黄土高原沉淀的沧桑、发展的张力”。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榆林有实践,也有典型。采访团踏访榆阳区古塔新村杭庄、郑家川村,这里通过入股合作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生态休闲、窑洞民宿等乡村产业,实现了“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树起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样板。记者们感言,从古塔新村到郑家川村,大陆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到处开花。
榆林美,美在碧波万顷、绿屏相连。采访团深入榆阳区掌盖界生态示范区,探寻生态环境好转的“密码”。在访谈中了解到,“绿色奇迹”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榆林人治沙造林前仆后继的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绿色崛起”,以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点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林木覆盖率由31%提高到83%,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绿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参观神木工业区。
神木是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带给采访团最大震撼的地方。采访团前往神木锦界工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考察采访,所见所闻更新着两岸媒体人的视觉和观念。在这里,许多企业、产业依托科技创新,用数字化把节能减排、固废再用、产业链式发展带到一个新高度。化工企业北元集团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以PVC(聚氯乙烯)产品为核心的“煤——电——电石——氯碱化工——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产水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一个单元的产品或废渣废料直接成为下一个单元的原料,实现了低碳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在北元集团集中采访结束后,台湾中时新闻网方伟光专访集团负责人,对企业探索节能减排、绿色转型之路进行深度了解。他说:“这次榆林之行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在传统资源开采的工厂,确实有做到对环境保护的设计和管理规划,这改变了我过去对化工产业的刻板印象。”
最让台湾记者惊喜的是,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扎根着一家台资企业——成美嘉元农业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脱水蔬菜生产,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包菜5万亩,年产值达2亿元。“公司落户神木,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能源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下一步我们将更新设备、增加产品项目。”在实地考察采访中,通过公司负责人的介绍,采访团对榆林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及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陕台融合发展充满着期待。
踏访黄土地,看榆林之美,回顾几天的行程,两岸媒体记者纷纷感叹“不一样”“看到的比想象中更好”“想象中的榆林应该是黄土戈壁,来了之后却发现这里植被繁茂,这治沙背后的故事,不由让人赞叹!这里各项产业发展水平非常高,而且注重环保、再用。”“这些人、这些事、这片土地给我留下深刻且美好的记忆。”
热情宣介焕新“陕”亮
《台湾导报》专版报道榆林。
采访团中的台湾媒体记者都是第一次到榆林,在榆林的见闻观感刷新了他们之前的认知,“这里到处都在发展、很‘陕’亮,有讲不完的故事”,表示“很适合跟台湾的朋友分享神木的产业发展情况,也希望台湾朋友有机会能够来到这边参观学习”。有记者喜欢随拍随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两岸朋友分享黄土地上的新鲜事:有绥德传统迎亲习俗,更有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行的“非遗情结”等。他们以“体验者”的视角采写“新闻”,热情宣介一个真实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陕北黄土地,刊发多篇报道,向台湾民众讲述榆林民俗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陕台融合等。其中重点宣介榆林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经济发展,点赞榆林“它特别的黄土高坡与沙漠风情和陕北文化,非常吸引人”“既有现代建设又保存不少古迹”“中西部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
(陕西省台办 原载《台声》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