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草案面向社会公示。根据专项规划草案,济南将按照省市级—区县级—街镇级—社区(村)级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行规划布局,形成“两轴、两带、四核、两副、多点”的布局结构。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5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3月11日济南发布新闻客户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有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夯实“物质文明”的基础,更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
置于这一大背景下,《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草案向社会公示,就是一个积极信号。回望过去,公共文化服务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展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济南市的方案来看,其布局的“两轴、两带、四核、两副、多点”结构,就是为了让济南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更好地串联起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不仅要发展“历史遗产+文化艺术+时尚消费+网红经济”等新型文化业态,更要开展“文化+VR虚拟沉浸式体验”“文化+新消费”等文化活动。相关措施针对性强,是济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尝试。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在制度设置上,济南已率先发力。下一步,还需做好多方面的文章。一则,要积极凸显济南特色。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资源,要结合“山、泉、湖、河、城”城市自然特色,更好地展现济南大舜文化、龙山文化、二安文化、中医文化、泉水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二则,要积极发挥科技加成的助力作用,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需人工智能、科技等方面的助力,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体验。
文化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民。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最终落脚点,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无论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高要求,还是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范围等的实际操作,都是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圈”出群众幸福感,让更多人享受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在满足着广大群众对高效、便捷文化生活向往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以文化浸润文明、以旅游传播文明,让市民群众在创建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细水长流的文化事业,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无论是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角度来审视,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建设“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深耕文化“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只有多元化、均衡化、便利化、优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画卷徐徐展开,才能助力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出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和泉城特色的“黄河流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来源: 舜网)
稿件由济南市委台港澳办提供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