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从一间教舍到千亩地 牡丹花下自成蹊

发布时间:2023-04-03 22:47:37

中新网江苏新闻3月31日电(记者 朱晓颖)走进位于南京市远郊的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满山坡的牡丹花期将至,含苞待放,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在田野里辨花识草、学习农课。教室里,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埋头忙碌着各类牡丹“手作”,牡丹鲜花插花、牡丹手工皂、牡丹精油……教室里飘散着淡淡的花香味。

3月31日,南京·溧水第十六届牡丹节在这里开幕。“南京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基地溧水分基地”“江苏省书香残疾人之家”“南京最美赏花基地”“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相继揭牌,现场还表彰了残障职工陈明生等一批残疾人自强模范。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6年,起初只有18名聋孩、3名教师。原校长葛华钦带领师生艰苦奋斗几十年,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7年后的今天,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203名学生,发展成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是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15年制特殊教育学校。

该校现任副校长张小钦告诉记者,2000年时,一位首届毕业生写了封信向老校长葛华钦求助。“我不想成为一个坏人”,这位毕业生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步入社会后难以融入、生活陷入困顿的窘境。

正是这封求助信引发了葛华钦的思考和学校教学改革。“改革目标很明确,要让他们在社会上谋得岗位,获得保障,赢得尊严。”张小钦回溯这段过往。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开始建设牡丹园。整个残疾学生实验基地总规划1500亩,一期规模500亩,已建成牡丹园、竹园、桃园、月季园、茶园、水产养殖区、果鸡生态放养区、蔬菜栽培区、256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5000多平方米的连幢大棚。

其中最知名的牡丹园占地200余亩,由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规划建成,来自5个国家的500多个品种、20万余株牡丹在此种植。这里也成为江苏地区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园区。

有了基地作为载体,学校探索实践“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于2008年2月创办了职业中专,专业设置为作物生产技术,引进了农学、花卉、畜牧、水产、蔬菜、果树等专业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基地从创建之初就安排残疾毕业生在此就业,现已安排了20多名残障毕业生就业。

从自然课堂、亲子互动、夏令营冬令营、军训团建,到草编艺术、温室盆栽、农趣体验、果蔬栽培,以基地为依托,这里开展40多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先后接待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南京市中小学生25万余人次、观光休闲游客15万余人次。

2017年4月,该校“提升残障学生生活质量的教育、培训、就业、康复一体化办学模式”项目,立项为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一类项目。

2022年,该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特校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培育与推广”项目,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二类项目。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戴兴海在牡丹节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打造了“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是中国农村特殊教育的先进典范,是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典范。今后,特殊教育将走向融合发展、普惠发展。

江苏省残联副理事长庆祖杰表示,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成为全国农村特殊教育办学的样本,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完)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