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外界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这是自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后,两岸间交流交往的首个重大活动,是两岸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九二共识”是“汪辜会谈”成功举办的基础,而首次“汪辜会谈”则可说是“九二共识”的第一个重要产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处境大为改善、向好发展,一个重大的标志是美台“断交”,中美建交,中美关系的重大突破,对国际形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祖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台大政方针随之作出重大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如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九条建议”(又称“叶九条”),1983年邓小平提出“六条设想”等,明确坚持一中、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主张通过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现社会主义,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推动台海两岸“三通四流”,拆除两岸隔绝的人为藩篱。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积极调整,对台海局势产生了极其重大深远的影响,给予国民党当局巨大压力,逃台后在台湾实行的“戒严”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奉行的与大陆“汉贼不两立”及“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难以为继,不得不有所松动,两岸关系出现微妙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台方先是宣告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解除戒严”,开放党禁;紧接着宣布开放赴大陆探亲,台海冷战的僵局被打破,两岸交流之门许许开启。然而,随着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增多,又衍生出种种其他问题,极大地限制着两岸交往的深化发展。为解决这些衍生的新问题,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先后于1990、1991年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台湾为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着重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处理的两岸事务;大陆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此后,两会经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之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为两岸的交流往来、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正是有了“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作了明确定位,为两岸的交流、交往铺设了政治基础,这才有了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会谈”。“汪辜会谈”可以说是“九二共识”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重要产物,是“九二共识”形成后两岸关系的首项重大成果,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对此后的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汪辜会谈”。
现今,距第一次“汪辜会谈”的举办已经整整过去30载。在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之际,不仅要追忆其为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大历史功绩、探讨其对两岸关系的重要现实意义,更要始终清楚地认识到“九二共识”之于“汪辜会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两岸一中”的核心内涵不动摇,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这才是对“汪辜会谈”最好的纪念和传承,有利于缓和当前高危紧绷、剑拔弩张的台海局势,使得严峻的两岸关系重回“汪辜会谈”的正确轨道,回到平稳良性的互动状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持久的发展,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到来!(杨泽军 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市涉台咨询专家组成员)
稿件由九江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九江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