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路:江苏现代化田园打造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3-05-29 19:30:39

中新社苏州5月27日电 题: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路:江苏现代化田园打造进行时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申冉 李梦 葛勇

稻花香里听蛙鸣、小桥流水人家……在鱼米之乡的江苏,现代化的田园水乡正逐渐成形。近日,中新社记者探访江苏苏南多处村庄,感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这里的蓬勃成长。

生态环境绿色化:水乡沃土重现活力

“稻田已经10多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了。”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与当地村民一起,探索出了一条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赵亚夫表示:“通过这种模式,从经济上来看,农业效益提高了,农民的钱包鼓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不仅保住了绿水青山,还有效恢复了生物多样性。”

在苏州的蒋巷村,绿树环绕的规整水田里铺满了绿萍。

“这是一种无污染绿肥,可以让土地更肥沃,作物长得更好。”据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介绍,该村长期坚持“稻、鸭、鹅、黄鳝共作”模式。“鸭、鹅、水鸟在田里游走觅食,不仅降低了病虫害,粪便也让土地自然肥沃,种出的有机大米深受市场欢迎。”

摒弃传统化肥的大量使用,以现代化农业种养技术提升产量。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至2021年底,该省化肥使用量连续12年负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16年负增长。

土地资源集约化:科学规划聚力发展 

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花窗……在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这样的江南村居让观者羡慕不已,这背后是山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全兴等人多年来的苦心经营。

2009年,山泉村率先参与了当地的农村“三置换”改革试点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我们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让大家搬进精心打造的小别墅、多层住宅楼。”李全兴告诉记者,“在满足人居环境用地前提下,重新调整村里土地布局,分成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三部分同步规划发展。”

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的蒋巷村也经历了土地集约化的历程。“土地少,更要‘精耕细作’。”常德盛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耕地被连成大片,更加适合机械化生产。过去的低洼地则变成生态湖泊,围以绿林花草,改造成生态公园,文旅业也发展起来了。

“蒋巷村已经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了如今旅游旺家、生态美家。”常德盛说。

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十四五”种植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该省将继续致力于提高职业农民数量和素质,以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为主要方式,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基层管理人性化:梦想家园共治共享 

“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村总人口的26.1%,养老生活也得跟上时代节奏。”常德盛介绍,随着蒋巷村三星级标准老年公寓的建成,老人可免费拎包入住,农民餐厅、医疗服务站、护理院环绕公寓四周。

如今,蒋巷村还设置了农民剧场、文化中心广场、阅读室等文化场所,村里连续多年组织村民参加阅读活动。“就是要让大家不仅钱袋鼓了,脑袋也要‘富’起来。”

在山泉村,秉持“人人可用、人人能用、人人享用”原则的村民“共享中心”已建成运营,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饮宴请、商超购物等服务;鼓励人人都可参与的“共建中心”也在提档升级中。

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有曲折也有希望。于苏南大地写下《江村经济》的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写道,“我故乡的父老乡亲没有辜负这大好年头,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基础我相信是结实的,因为它的根深深地扎入了千家万户,它会生长,它会结果。”(完)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