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雨后的水淹七军公园绿意盎然。 该公园建成后,将成为襄阳首个集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极大改善周边居住环境。
6月2日,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经过初审和现场竞争答辩、公示等环节,我市入选国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未来3年将获得10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是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重大举措。为做好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申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和湖泊局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并担任主陈述、主答辩。通过省级初审、答辩,成功获得湖北省推荐申报名额,最终在全国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
未来3年,襄阳将有序实施8大类11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重点实施汉江及其重要支流水系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汉江堤防提档升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排水管网泵站改造、渍涝点改造、雨污分流、海绵公园绿地建设等,全面补齐老城区基础设施短板,构建蓝绿灰融合的海绵城市设施体系。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后,预计到“十四五”末,襄阳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可有效应对30年一遇的降雨,中心城区易涝点全面消除,城市污水处理效能有效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将更加宜居韧性安全。
山水城洲 相融共生
——襄阳系统化全域推进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建设
浩荡汉江,日夜奔腾。
襄阳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汉江穿城而过,境内大小河流密布。由于大坝蓄水,汉江水位抬升,雨水管网无法自排,且夏季常现“坨子雨”,城市容易内涝。因此,襄阳需要强大的“城市海绵”。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住建部门牵头,联合财政和水利部门,统筹谋划,精心准备,不断完善海绵城市相关体制机制、规范标准,邀请国内著名海绵城市专家指导,历时3个月“冲锋备战”,经过激烈角逐,襄阳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2023年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未来3年将获得10亿元的中央奖补资金。
顶层设计 构筑系统化实施的“四梁八柱”
襄阳境内大小河流985条,汉江流经襄阳195公里,中心城区“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具有“山水城洲”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来,襄阳始终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认真贯彻“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定位、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经过探索实践,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联动协同,强力推进。襄阳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各城区、开发区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建立了高位推动、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了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襄阳市不断完善海绵城市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将《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纳入市政府立法计划,构建全方位制度保障体系和全过程技术规范体系。
多年来,襄阳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生态修复、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
落实海绵理念 建设更加宜居韧性安全城市
襄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道路、排水、公园绿地等多个海绵项目,一探究竟。
一场暴雨考验一座城市。曾经,每逢下雨,铁路涵洞是积水“重灾区”。然而,在近两年多次连续强降雨中,除邓城大道生资市场等地段因未改造完成积水严重外,中心城区主要街道、涵洞和小区积水情况均有很大改善,市民纷纷为排水防涝点赞。
“往年下雨全是水,人根本走不成,污水还会倒灌进院子。自从改造后,下雨天再也没有积水了。”家住襄城向阳路的张大妈提起政府改造排水管道的事,连连称赞。
由于地势低,再加上管道建设滞后,过去向阳路经常积水,铁路涵洞经常中断交通,居民苦不堪言。
两年前,市住建部门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在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向阳路排水管道进行改造,新建的截水沟、雨水管道和沥青路面同时接入新建成的新岘山泵站,确保雨水及时抽排。
青山路位于真武山脚下,每遇降雨,山水都会流进雨水管道,加重管网负担,甚至溢出路面。后来,市市政管理处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实施雨水直排口建设,暴雨时将山水直接引入襄水。
城市不仅要天蓝,也要水清。襄阳在治理内涝的同时,治污也统筹同步推进。去年,我市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集中开展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多措并举,制定专项整治方案,逐步补齐城市污水治理短板。
樊城环形绿道项目重要节点工程——水淹七军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运用地形整理、下沉广场、透水铺装、植草沟、人工湖排蓄等设施,为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利用提供空间。
水淹七军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市首个集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极大改善周边居住环境,具备都市休闲绿心、户外体育运动、三国文化传承三大功能,在促进片区综合开发价值提升、实现海绵价值转换方面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项目建设,加固汉江堤防38.26公里,中心城区抽排能力提升58%,易涝点消除比例达到69.7%;中心城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依托城市绿心——鱼梁洲,实施环岛景观带和中央生态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1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地;实施襄水古水道生态修复提升等项目,打造了襄水源、凤林古渡等“文化旅游+海绵”样板。
做好“水文章” 打造汉江流域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虽然襄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老旧小区排水设施缺失老化,污水收集效能偏低,合流制管道溢流较重,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全域建设海绵城市仍然任重道远。
襄阳将坚决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科学利用、统筹建设”的思路,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所有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全力打造汉江流域水城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重点实施汉江及其重要支流水系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汉江堤防提档升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恢复和拓展自然雨洪调蓄空间,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补齐老城区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内涝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水环境改善;新城区高标准建设排涝等基础设施,并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效衔接。
在中心城区建设08示范片区、襄水流域示范片区、东津文旅新城示范片区,打造海绵城市集中连片建设样板。同时,依托国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建设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
3年示范期内,拟实施车城湖、仇家沟等5个城市水体综合整治项目,25个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建设项目,70个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项目,构建蓝绿灰融合的海绵城市设施体系。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与内涝治理,统筹治污与治涝。计划到“十四五”末,城市污水处理效能有效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邓城大道生资市场等中心城区易涝点全面消除,城市不再“看海”。
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将承担落实国家重大部署的政治担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洪涝统筹治理、污涝协同治理、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争当山水城洲和谐相融、和谐共生的典范。 (稿件由襄阳市台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