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下发通知,公布了2023年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名单。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24家济南企业研发机构上榜,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济南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份“一企一技术”榜单显示的,不仅是上榜企业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也是济南坚持在科技创新领域求突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努力与决心。
上榜要有“关键技术”,24家企业各有“大招”
最近,以芯片为主营业务的英伟达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在短时间内,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一举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企业,英伟达的发展堪称奇迹。英伟达为何能够成功?业界最为一致的答案就是“技术”。
核心技术攻关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求突破的源头动力。根据《山东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培育认定工作指南》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此前组织开展了2023年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工作。经企业自愿申报、有关部门推荐、专家论证和网上公示等程序,认定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288家企业研发机构为2023年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从公布信息看,24家济南上榜企业的关键技术涵盖诸多领域。比如,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油套管加工数控成套技术和石油钢管智能加工生产技术;山东建邦胶体材料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用银粉的工艺制备及产业化;济南博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物联软硬件研发与生产;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护肤技术等。
通知要求,各市要进一步加大对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认定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其实,济南对“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的支持培育已经开展。今年6月,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发通知,公布了2023年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根据《济南市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培育认定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省级、市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的通知》要求,经企业申报、各区县审核推荐、专家评审和网站公示等环节,认定48家企业为2023年济南市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根据济南市有关培育认定管理办法,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的认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申报的基本条件中明确提出,企业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重视前沿技术开发,具有开展高水平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比如,在所处行业技术领域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或软件著作权,近两年(申报年度的前两个年度)取得授权专利1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近两年取得软件著作权15项以上等。
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企业强势“领跑”
如今,从新产品出炉到新技术涌现、新生产线上线,济南很多企业以自主创新赋能品牌发展,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并呈现“领跑”态势。
以激光产业为例,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激光装备产业基地,济南在激光加工装备领域已形成规模优势,部分核心部件、集成应用技术及装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全市激光设备出口量、出口额近年来一直位列全国第一,在中国激光设备出口量中占据半壁江山。这样的成绩,与企业科创实力密不可分。如今,济南已聚集一大批激光领域的龙头企业,如金威刻、大族、森峰、华光、邦德等。
企业的做大做强,往往带动的是一个或者多个产业链条的壮大,最终实现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如同阿里巴巴之于杭州、华为腾讯比亚迪之于深圳、京东方之于合肥。在济南,还有很多产业领域的特色产品、关键技术十分“惊艳”。
比如,量子产业领域。作为国家“863计划”首个量子通信领域主题项目的实施地,济南是量子科技谋篇布局的“先行者”,将量子科技发展列入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济南已经聚集了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耀量子雷达、国科量子、国迅量子芯等机构,不断拓展量子产业蓝海;拥有国际上最早建设的面向实用化的“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发射了世界首颗低轨量子密钥分发微纳卫星(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
日前,工信部公布第二批5G应用安全创新推广中心名单,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参与的5G应用安全创新推广中心(山东)成功入选,这也是山东省入选的唯一项目。自2011年5月成立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起,济南量子通信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稳步形成,构建起“量子+”产业生态圈。目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山东国盾、山东国耀、山东国科、国迅量子芯、山东极量等企事业主体,初步形成了从核心元器件研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到运维服务的量子信息产业链条。
近年来,济南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空天信息、量子通信、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全力培育以新技术、新动能为硬核支撑的新增长极。如今的济南,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城市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与企业双向赋能,科创济南“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济南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全社会研发综合投入占比持续提高,全市科创生态不断优化。一系列政策支撑及升级优化的营商环境,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日前编制完成的《济南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分为2022年济南市最具潜力科技型企业榜单、科技型企业发展相关政策等7部分。根据规划,济南将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焦、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
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一朝一夕。济南早已下好鼓励引导的先手棋,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和快速发展。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633.05亿元,惠及企业19795家(次);争取落实省、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17.92亿元,惠及企业10224家(次),增强了创新创造活力。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累计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4家,获得省市财政补助资金840万元。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72家,占全省总量的21.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613家,占全省总量的21.4%。
值得注意的是,济南科创平台资源优势也十分明显。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全市建设各级各类实验室9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0家、市级76家。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4家。2020年以来,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市级财政资金8000万元。
如今的济南,“大院大所”扎根,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一系列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不断取得新进展。落地院所已累计孵化或引进、注册企业超百家,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超过200项,累计引进各类科技人才近2000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济南提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其中的“新”,就是加快建设创新涌动、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强省会。始终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这座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2023年“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济南将聚焦十个领域发力,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求突破”。为此,济南将建强科创平台载体,强化科创企业梯次培育,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科技创新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与决心。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一步步走来,这座城市与企业双向赋能、共同蓄力,生动诠释了科创济南“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来源: 舜网)
稿件由济南市委台港澳办提供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