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走进铜陵

魅力铜都

发布时间:2023-07-19 08:53:37

铜陵市情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枞阳县、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总人口170万,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

  铜陵是一座资源丰富、基础厚实的沿江城市。这里物产丰饶,探明的稀有金属矿种30余种,其中铜、黄金、白银和石灰石储量全省第一,硫铁矿储量华东第一、全国第二;农产品种类齐全,白姜、丹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枞阳媒鸭、枞阳黑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优质淡水鱼、大闸蟹、粮棉油产量丰富,素有“八宝之地”、“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是“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建市60年来,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逐步形成了以铜、化工为主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现有千亿元以上企业 1 家,百亿元企业2家,上市公司6家,工业化率达60.3%。铜陵有色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电解铜生产企业,精达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

  铜陵是一座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宜居城市。这里地处北纬30°45′~31°09′、东经117°35′~118°09′,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万里长江穿境而过,“山水林田湖”俱全,拥有天井湖、浮山、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拥有天然湿地543.8平方公里,白荡湖、菜籽湖、枫沙湖、陈瑶湖和市区东湖、西湖等湖泊水质优良、星罗棋布,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条件对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白鳍豚进行养护的基地坐落于此。全市年均降雨量近1400毫米,城镇化率52%,森林覆盖率2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29%,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采冶铜的历史绵延3000余年,早在旧石器时代枞阳县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是桐城派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江南解放第一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战国墓文化遗址、汉武帝射蛟台、三国吕蒙城遗址、千年江南古埠大通古镇、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等遗存丰厚,“东乡武术”入选中国首批体育非遗。古往今来,这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和人文学者,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铜陵是一座区位优越、平台完善的开放城市。京福高铁与宁安高铁、京台高速与沪渝高速在铜陵交汇,沪铜铁路、铜九铁路穿境而过,铜南宣高速建成通车,正在建设的池州大桥是铜陵第三座跨江大桥,市区距九华山机场24公里。坐拥“黄金水道”长江岸线142.6公里,国家进境水果、粮食指定口岸加快建设,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城市,这里是合肥城市圈与皖江城市带的切点,皖西通江达海的出入口、皖南风景名胜区的北大门、合庐铜发展走廊的桥头堡,也是长江中游与下游、中部与东部、武汉城市圈与南京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与中四角经济圈的交汇区。这里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省级开发区、1个国家再生金属“圈区管理”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铜陵市转型发展的成效显著,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铜陵是一座改革创新、精致大气的活力城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铜陵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质。1991年以“醒来,铜陵”为主题的第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掀起了铜陵阔步改革开放的热潮。之后,相继开展了“起来,铜陵”、“崛起,铜陵”等解放思想大讨论。2014年以“转型,铜陵”为主题,组织开展“城市转型、干部先行”专题讨论,为深入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强大合力。传承弘扬“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近年来在循环经济、均衡教育、社区综合体制、公务用车、城乡一体化改革、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具有铜陵特色的经验做法,是安徽省首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市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铜陵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发展导向、改革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作风导向和“发展求实、决策务实、作风扎实”的工作原则、“找准坐标、确保目标、不断提标”的工作要求,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57.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516.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2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6.9亿元,财政收入153.8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3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4元。

    “十三五”时期,铜陵市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抢占竞争制高点、争当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走创新转型、绿色转型、文明转型之路,加快建设富有实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富有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富有向心力的人民满意城市。


历史沿革

 

    夏朝、商朝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

  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县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 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 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铜陵解放。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1952年2月4日,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1974 年3月1日,铜陵县由原属池州地区划归铜陵市辖。(摘自《2012铜陵年鉴》)

    [“铜陵”何时得名] 今铜陵地区在唐朝前期属宣城郡南陵县。唐代后期(公元 889 — 907 年),分南陵县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铜陵县顺安镇。南唐保大九年(公元 951 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即今铜陵县治所在地城关镇。至此,历史上“铜陵”地名第一次出现。“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摘自“铜陵史志网”)


自然地理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在东经117°04’~118°09’、北纬30°38’ ~31°09’之间。东与芜湖市繁昌县、南陵县接壤,南与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交界,西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县相邻。东距芜湖市60公里左右,西距池州市30公里、安庆市80公里左右,距省会合肥市125公里。京台(G3)、沪渝(G50)高速公路、京福、宁安高铁贯穿市域。全市南北最长约56公里,东西最宽约103.9公里,中心城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形。

  铜陵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玄武岩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膨润土、铅锌矿、石英石等有一定储量。

  铜陵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辖区内枞阳县是全国粮食大县,有粮油、棉花、生猪、家禽、苗木花卉等农业支柱产业。

 全市水资源总量约为 7.147 亿立方米,人均96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有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两部分。境内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64.6公里,年平均流量283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是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资源达1.41亿立方米,主要是碳酸盐岩类熔岩裂隙水,多分布在丘陵山区。

铜陵水域常见的鱼类种类繁多。其中经济鱼类有鲢、鳙、鲫、草、鳊、团头鲂、鲤、青、黄鳝、泥鳅、鲌、鱤、鲶、鮰、黄颡、铜鱼等。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河魨、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珍稀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胭脂鱼等。辖区内枞阳县山清水秀,生态适宜。有菜籽湖、白荡湖、陈瑶胡、两赛湖4大水系,盛产珍珠、大闸蟹、虾、莲子、芡实等水生经济动植物。


行政区划

 

铜陵市辖3区1县,市政府驻铜官区湖东路666号。

铜陵市行政区划列表名称

土地面积

户籍人口

邮政编码

区划代码

车牌代码

行政驻地

铜陵市

2921

174

244000

340700

皖G

铜官区

13

21

铜官区

83

37

244000

340705

皖G

五松社区

1

郊区

154

8

244000

340711

皖G

铜都大道南段8699号

1

2

义安区

876

32

244100

340706

皖G

五松镇

4

4

枞阳县

1808

97

244000

340722

皖G

枞阳镇

5

17


人口状况

 

    截至20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70.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45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88‰,提高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37‰,下降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1‰,提高1.09个千分点。

  2016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73元,比上年增长9.3%,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21元,增长2.1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33元,增长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226元,增长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上升1.2个百分点。

  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115元,增长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上升0.4个百分点。

  截至2016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9.0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6.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3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5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94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77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11.78万人。截至2016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5万人。

  截至2016年末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54个,拥有床位总数达5923张,在院人数1652人。2016年销售福利彩票15473.6万元。

  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1万人,全市共开展各类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人数9475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8530人,2016年为各类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17420万元,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金额19787万元。


城市荣誉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是安徽省首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市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主办单位:铜陵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562-5880390 E-mail:tltbzs2007@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