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昌与台湾 > 洪都文化

江西贡院

发布时间:2023-08-28 16:38:33

来源:南昌档案信息网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而盛于明、清。科举考试就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子入仕必走的途径。

科举考试,又分为“南围”和“北围”,“围”是指“贡院”,即考场。

江西贡院,建于南宋,原在进贤门内,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巡抚安世鼎将院迁于南昌城区东湖之东北,今民德路东段附近地带,占地甚广,建筑也很庞大,为江西全省乡试的考场。

江西贡院正门前有东西辕门,均系木结构牌坊。正门是砖石砌筑,中开三门,正中悬有红底金色“贡院”二字匾额。两侧除一对石狮外,还有石坊两座,东曰“明经取士”,西曰“为国求贤”。整个贡院正门布局庄伟,门内附近东西设有官廨,供考试时维护考场秩序的人员休息。临近二道门,前有照壁,正面堆砌巨大盘龙,背面是贴“金榜“的地方。越过广场进二门,为避免考生拥挤,中辟五门并列,再进就是“龙门”,俗称“龙门口”。至此,除考生和主要人员外,其他的人不得入内。从龙门向前,直通高三层的“明远楼”,登高远眺,贡院全景尽收眼底。这是历届考试时执事官员发号施令和监临、监试、巡察等登楼值班瞭望之处。过“明远楼”即是“致公堂”,这是监临、外帘官办公相聚地方,堂前设木栅回廊,不准闲杂人员过往。堂的东西两侧房屋,是监临、提调、监试、巡察各堂分别办公、食宿之地。“致公堂”后是“戒慎堂”,堂后檐墙有“外帘门”,外帘官到此必须止步。在“致公堂”和“戒慎堂”之间,两侧房屋是掌卷、受卷、誉录、对读、弥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职司人远办公和食宿处所。外帘门外有一座“飞虹石桥”,这是内外帘官的分界线,双方不得逾越一步。内帘门内有“衡鉴堂”,就是当年主考、典试们的阅卷和主司们的食宿之所。从这些布局,可见历朝对科场防弊的周密森严。

江西贡院考生号舍,有17,000多间。号舍用《千字文》编号,为了避讳或不吉祥的字,如:“天”、“地”、“玄”、“皇”、“轲”、“荒”、“吊”等以及数目字都不用。若本届考生超额乃临时搭盖芦席棚应用,谓之“考棚”。每排号舍长达100间或50舍间,两排之间均留长巷,置有号灯、号旗识别,另置有水缸、厕舍等。每间号舍高六尺,宽三尺,深四尺,两壁离地一、两尺之间有上下两道砖缝承板,白天下层木板可坐,上层木板代桌伏案写作,夜晚抽出上板并和下板,乃成休息睡眠之卧床,饭食有考生自备用菜油的小炊具烧煮。蒋士铨曾作《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有“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句,说明考生的清苦,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考生期望的放榜之日,当在拂晓时刻。从《江西贡院放榜场景》图示,千门万户,走马提灯,昂首翘足的争看,真是紧张热闹之至。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学兴起,贡院移作他用。1930年9月8日经江西省政府决定,拆除江西贡院,原址辟为省体育场和湖滨公园(现为江西宾馆、省外办、八一公园),余辟街道,建造房屋等。原建筑旧料用作建筑“平安堡”。从此,“贡院”在南昌成为历史上的名词。

南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