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昌与台湾 > 洪都文化

南昌古代三大书院

发布时间:2023-08-28 20:07:47

  来源:江西档案信息网 作者:南昌市档案局办公室 胡玲

  书院,顾名思义就是讲学、读书的地方。书院是出现在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我省的书院,起源于唐代,后因政治中心南迁,乃兴盛于南宋,这亦与极力提倡讲学者周敦颐、朱熹曾出仕南昌有关。清初,执政者担心书院宣讲“反清复明”思想,曾一度对书院严加控制,至康熙年间才得到开放,并逐渐发展,其数已达121所。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众科学家之积弊,诏旨废天下书院改办学堂,因而书院乃废。

  东湖书院 为南昌最早的书院之一,是李夤、李虚父子讲学的地方,创建于宋朝嘉定四年(1211年),开始设在进贤门外,元代毁于兵燹,此后屡毁屡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被撤消,并入县学。清嘉庆五年(1800年),黎承惠调任南昌,众士绅以东湖书院废圮多年,请求重建。适逢前任陶正伦在百花洲畔遗有涵虚阁旧地,乃捐俸购买,并得到士绅们的捐款支持,进行改建修缮。从此,东湖书院得以复兴,学风又得到弘扬,声誉大盛,并重立宋宁宗赐书的“东湖书院”匾额。清光绪末年,因西学东渐,书院被废,改为南昌县儒学。至今其地有小巷,仍称“东湖书院”地名。

  豫章书院 原设在进贤门内(今书院街),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驷曾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各朝诸儒,故称“豫章二十四贤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名“理学名贤祠”。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旧址重建书院,右为讲堂,左为祠,仍祀先贤名儒。另遴选十三郡能文学士200多人,来书院诵读。书院由当代名儒主持讲席,求学者日众。清康熙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悬于讲堂之上,一时学风丕盛。后于光绪二十八年时因办新学,乃改建为“江西省办高等学堂”。

  友教书院 旧名友教堂,由澹台子羽祠改建,故又名澹台祠。创建于宋朝,明洪武、万历年间,曾先后修缮和重建共计七次。后迁建于府学之南(今棉花市街),乃延聘名师课读学士,学风远播,当时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吉安白鹭书院,并列为江西四大书院。

  除上述三大书院外,规模较小的尚有经训、阳春、洪都、隆冈、龙光、正学、元钧、槐荫、西昌、刘公、宗濂、竹悟、云中、江渚等书院。


南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