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昌与台湾 > 洪都文化

南昌发现:上下沙窝曾是南昌首个别墅区

发布时间:2023-08-28 20:45:18

  来源:南昌晚报 作者:高小茜

  1928年南昌古城墙拆除后,南昌城开始了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阳明路以北的“沙窝”被规划建设成南昌历史上第一个别墅住宅区。如今,在南昌阳明路以北,横平竖直的“三经五纬”路路边绿树掩映中的高墙深院内藏着30余幢民国风格的别墅小楼。

  城北新住宅区

  上世纪30年代建上百栋别墅

  现在,南昌人说起“沙窝”,一般都会说到“上沙窝”、“下沙窝”。“上世纪30年代,南昌的城市开发就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黎传绪告诉记者,1928年,南昌古城墙拆除后,南昌城开始了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阳明路以北的“沙窝”被规划建设成南昌历史上第一个别墅住宅区。“三经五纬路”的出现,标志着南昌城第一次有了横平竖直的街道建设。

  “以前南昌城面积很小,大概就是在八一大桥立交桥、阳明路、八一大道、永叔路、船山路、榕门路再到八一大桥这个范围内,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左右。”据黎传绪介绍,当年的沙窝是南昌的新开发区,建设得非常美丽。自上世纪30年代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建造了上百栋的豪华别墅小楼,大多是西欧风格。

  记者在一张1934年绘制的南昌市地形图上看到,南昌古城墙被拆除后,以原来的城墙墙基建成环城马路,如今的阳明路便是其中一段。在这条路以北,有一片空白地标注了“城北新住宅区”几个字。根据《南昌市城市建设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对阳明路以北新住宅区作了详细规划,规划其道路为网格结构,辟有三经五纬,夹道住宅取庭院式,为富者所居。”

  日前,记者穿梭于“沙窝”这片区域,“三经五纬”道路比直,道路两旁行道树枝繁叶茂,一个个高墙深院掩映其间。“随着南昌的城市改造,当年的民国别墅,现在这里仅剩30余幢,主要位于二纬路上。”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闵思龙说,如今有的房屋还有人居住,有的已经荒废了。

  励志社

  民国跳水“美人鱼”曾来下沙窝

  民国时期,南昌在濒临赣江的地方还特别建造了“龙沙公园”,后来改名为“城北公园”,如今变成了滨江宾馆。据《南昌市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明、清贡院旧址,新建湖滨公园,后辟有城北公园、烈士墓公园……”在1946年南昌市地形图上,现滨江宾馆所在位置标注的正是“公园”二字。

  黎传绪表示,留存下来的30余栋别墅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坐落在今天滨江宾馆内的励志社南昌分社和坐落在二纬路上的戴笠公馆。在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绘制的南昌市地形图上,明确标注了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南昌分社的位置在现滨江宾馆位置,励志社后面还有个新生活游泳池。闵思龙说,1934年,南昌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会址就在励志社内(位于如今的下沙窝)。“励志社后面还有个新生活游泳池,上世纪30年代,有‘美人鱼’之称的跳水冠军杨秀琼曾经来过这里。”闵思龙介绍说。

  据悉,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南昌分社建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旧址现为滨江宾馆1号楼,由于多年来一直进行维护和修缮,这座建筑目前保存良好,并作为宾馆的会议场所一直在使用。该旧址已通过江西省文物局的认证,目前正在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戴笠公馆

  杨虎城软禁生涯的第一站

  离二纬路和三经路交叉口不远,有一幢雅致的三层中西合璧的青砖建构的小洋楼,白色窗棂搭配着红色的窗沿,在绿树的掩映下更加让人觉得神秘而奇妙。顺着闵思龙的指引,记者在这个院子院墙的左下角,看到写着“笠园界”的界牌。“这就是说,这面墙后面的院子是戴笠的居所。”闵思龙说。

  1934年,戴笠接任南昌行营总部情报科科长,并在二纬路1号的小院里设立办公处所,这里也成为戴笠在南昌的公馆。记者看到,高墙大院式的建筑,让人无法探查的里面的情况。这种仿造堡垒的建筑模式,特别坚固,墙面很厚。“当时,为了防备敌人空袭,院子前面都开挖了防空洞,戴笠公馆也不例外。”闵思龙说。

  1937年11月下旬,蒋介石在南昌召见戴笠,正式下达扣押杨虎城的命令,并指示,第一步可以考虑先将杨虎城软禁在南昌,视战事的发展再向内地转移。1937年12月,戴笠设计将杨虎城从武汉骗至南昌,将其安排住进二纬路1号的办公处所。至此,戴笠公馆成为杨虎城软禁生涯的第一站。而今,昔日的戴笠公馆已成为某公司的研发部。

  龙沙夕照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此留诗

  南昌阳明路以北直至赣江,自古以来是一片广袤的沙滩,位于南昌古城墙外。黎传绪告诉记者,著名“豫章十景”之一的“龙沙夕照”,便是在这里。

  据黎传绪介绍,《水经注》曾记载:“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迤逦有龙形,连亘五里。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由此可见,这里是一片晶莹洁白的沙滩,有一条高耸的山峦连绵五里,象巨龙伏在银浪中逶迤蜿蜒。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来这里登高。

  据悉,龙沙尤以晚景为美,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衬沙洲,金灿灿,黄澄澄,宛如一条金龙,游走在江水之滨。在这一片晶莹洁白的沙滩上,唐代建有“清风亭”,明代建有“龙沙亭”,自汉、晋以来,这就是郊游的好去处。往来南昌的高官富豪、骚客文人无不在此观赏美丽的风景,抒发他们的激情和感慨,留下了无数的精美诗文。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南昌留下《九日龙沙作,寄剑大慎虚》诗作。

  “只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龙沙夕照’的‘龙沙’已不复存在。当年的美景也难以再现了。”黎传绪说,古人啧啧称赞的“龙沙夕照”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记忆,只留下了“上沙窝”、“下沙窝”地名作为历史的记载。

  龙光寺

  龙光诗社有十几名皇室后人

  在“沙窝”这一片区域,还隐藏着一个曾经颇具名气的寺庙——龙光寺。据闵思龙介绍,龙光寺位于龙沙岗,始建于晋代,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距今约40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湖区普查人员在一居民区里发现了龙光寺遗址。

  据闵思龙介绍,龙光寺至今仍有些残迹遗留下来。尽管寺庙不大,但龙光寺自古以来却是大多文人墨客途经豫章驻足之处。“明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一些南昌文人在南昌德胜门外的龙光寺内集结组成‘龙光诗社’。 龙光诗社荟萃了当时南昌的文化名流,其成员仅皇室后人就有十几人,因而当时影响很大。”闽思龙说,一直少为人知的龙光寺自“龙光诗社”成立后,随着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在此题诗赋词,顿时声名鹊起,香火旺盛。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龙光寺逐渐衰败。上世纪50年代,还有修行者在龙光寺内修行。后来,龙光寺毁于“文革”,之后这里成为居民住房,当年旧貌现已荡然无存。“现在龙光寺已收归国有资产,由房管所代管,改成了供居民居住的公租房。”闵思龙说。


南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