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29日电 8月28日,沈阳市于洪区首届创建“融合型学校”项目论坛在于洪区教育局举行。论坛以“新结构 新功能 新样态”为主题,以学校新的育人体系与开放办学模式的构建为依托,共同探讨新时代乡村学校生存与发展之路。一次热情的相约、一份相逢的喜悦,一场关于“融合之路”的灵感碰撞,一回关于教育改革的“头脑风暴”,让人欣喜、让人振奋、令人收获颇丰。
近年来,于洪区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对乡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学校生存发展困难的局面,经过深入调研,大胆提出“融合型学校”建设思路。去年8月份,于洪区在地域最为偏远、生源流失最严重的光辉街道选取了3所学校作为试点,开展“融合型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开发、盘活、整合、利用,促进学校内外系统的有机互动与融通,实现乡村学校功能最大化和自身的变革。
一年来,“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居民学校”等继续教育体系盘活校内闲置资源3000余平方米,开设了树木栽种、农机使用、电商直播等免费培训课程11门,参训人数200人。组建歌舞兴趣团队42支,组建掐丝画等非遗宣传队伍18支。整合区内教育资源,举办“技能惠民 职教大集”活动三季,提供惠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惠民生活服务项目29项,辐射居民6000人次。开设乡村学校免费托管服务,336名学生参与2023年暑期免费托管。发挥校地合作功能,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等驻沈高校,将“烘干技术”等兴农项目引入20余家乡镇企业。此外,还举办了于洪区首届亲子插秧节、“融合之路”健步走、大合唱等体艺展演活动,把劳动教育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把水稻种进校园里,让歌声溢满乡村校园,用爱推动教育改革的蝶变。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幼儿园生源明显回流,乡村教师扎根基层的决心显著增强,乡村学校生存发展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各试点学校实现了办学水平的增值性提升,赢得了良好的赞誉和口碑。“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入选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重点实验项目,正朝着更加规范、更加深入的水平不断迈进。
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朝晖作了题为《走向融合与多元:新时代农村学校发展之路》的学术报告。报告认为,于洪区“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充分运用地域系统力量建设“融合型学校”的典型案例,是自觉运用有效理论做指导,并与本土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主体创生的经典案例,是乡村振兴中以教育为振兴支点的振兴新思路、新模式,是教育者在新时代社会及教育变革中主动谋变、主动施为、主动承责的典型案例,是以小支点撬动大系统实现大变革、大效益的典型案例,是具有中国教育特色、时代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教育综合变革的典型案例。论坛还邀请了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王伟、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部部长赵海千、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九小学校长侯明飞,分别以《融合型学校价值与展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灵动教育助推城乡教育联盟校发展》为题作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对于洪区“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于洪教育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乡村学校功能的强化与办学形态的转型上有更多的思考与构建,以新理念、新定位、新拓展,争取做出水平更高、成效更好、具有地区特色的乡村学校教育综合变革典型案例。
大融合、大手笔、大魄力、大效益。于洪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努力将“融合型学校”创建项目做深、做实、做长久,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落差,落实沈阳“幸福教育”品牌建设要求,让学校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和百姓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感,让教师在执教中体验幸福感,让群众在教育中获得幸福感。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沈阳市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军,于洪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董铁石及沈阳市各县区教育系统有关同志,于洪区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论坛。(完)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