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鄂台情缘

万里家书寄情思 两代黄埔承家国

发布时间:2023-09-04 12:13:10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我的曾祖父张国仑。从大人的谈话中得知他的概况:身高一米九,早年加入国民党,扛过大枪,读过黄埔军校,打过日本人,最后随军败退台湾,家里人因此可没少遭罪,而我对这位未曾谋面曾祖父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大人们的只言片语中。

直到有一天,无意翻出一封特别的老信件,这封信是1992年腊月初一曾祖父写给曾祖母喻金珍女士的。写信之日正是他们结婚60周年纪念日,信中曾祖父满怀愧疚:我俩不幸,生逢乱世,聚短离长,分隔万里,一别就是40余年。当年抛妻弃子实属无奈,留你一人独自抚养二子成人,如今儿孙满堂,我无以为报。只因我们生于战乱,这一生未能好好相守,希望我用下一世来回报你,也祈愿一家能够团圆相聚共享天伦。

这封信飘洋过海,历经22天,送达汉江平原的一个小村庄。我不知道,一段60年的婚姻是多么的幸运,分离的40年,一个女人需要付出多少的血泪和坚韧,有多少对历史恩怨的遗憾和愧疚,最后的心愿是期待再聚首,一家团圆相聚。可惜,他们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1994年曾祖母去世,曾祖父也未能踏上故土而埋葬他乡。他留给张氏后人只有一则家训:家富必须心存仁,清寒切莫行无耻,百忍居家为上策,三思处事是良模,夫和妻顺家庭睦,父慈子孝最为先,兄友弟恭互关顾,交朋结友慎择贤。

这样的一封信件和一则家训,让我对他的一生充满好奇。曾祖父张国仑,出生于原湖北省荆门县,其父是清末秀才,其1932年加入国民党10军第41师,1933年升准尉。 1936年秋日军抵达汉水东,荆楚大地已无安宁,他随即加入抵御日寇侵略的战斗中,任少尉排长,负责训练新兵补充前方部队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升任中尉排长,在荆宜师管区和六战区积极抗日,主要任务是破坏日军的军事设备和交通要道。抗战期间,参加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培训,毕业后加入前线抗战,参与大小战斗百余次,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因抗击日寇有功,1942年升任上尉连长,1944年任中校大队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分配至潜江县政府任职。后随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在南海司令部服役,退役后在台湾烟酒公卖局任职。去台后,他未能再踏故土,最终在台北去世,享年91岁。

小爷爷张有安,台湾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第55期三军正期学员,1982年8月进校,1986年11月毕业留校任职。1996年退役,在一家德国企业任职,并攻读了高雄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2015年,沙洋县组织考察团赴台交流,考察团请他帮忙联系其黄埔同期同学,他满口答应并与时任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的陈崇远先生通力合作,在台北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座谈会,有力促进了荆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2016年,他首次返乡探亲,张氏家族欢聚一堂,热闹非凡。他给大家看了很多旧照片,并进行了详细介绍,也说了很多关于曾祖父在台湾的故事。那几天长辈们几乎彻夜不眠,聚在一起讲述他们的父亲和兄弟的故事,说到动情处禁不住潸然泪下,也感慨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他看到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开心的说道:“气吞云梦泽,一直是父亲思念的家乡,今天我踏上了这片故土,感到非常亲切和激动,特别是我在大陆还有这么多的亲人,心中非常温暖。”

2017年,我第一次踏上去台湾的旅程,从武汉飞往台湾的航班仅仅三个多小时,在跨越台湾海峡时我感觉飞了好久,看着湛蓝的大海,飞机的倒影宛如一只大鸟在海面轻快地游走。这段飞行里程,感觉艰难而漫长,这一天仿佛历经了漫长的一个世纪。

在高雄小爷爷家中,他带我参观书房,最耀眼的是黄埔军校的“亲爱精诚”纪念印章,我看得入迷,爱不释手。清明节当天,我们一起去台北为曾祖父扫墓,他很伤感:“现在我还能带你为曾祖父扫墓,等我不在了,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再来扫墓?不知道能不能记得住他的墓碑?甚至不知道以后谁能来给我扫墓?”闻言,我的心情瞬间沉重,尤其是看着周边的墓地,齐刷刷全是来自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大陆省份的已故之人,他们的后人是否来过这里?沉默片刻,我坚定的说道:“您放心,祖国统一为时不远,我们可以随时走亲戚,年年来扫墓。”

2019年,小爷爷把珍藏的黄埔“亲爱精诚”纪念章送给我,作为结婚纪念礼物,让黄埔精神代代相传。一段血泪史,两代黄埔人。两岸同胞本是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传承良好家风,弘扬黄埔精神,我们黄埔后人责无旁贷。虽然先辈们带有遗憾,未曾在有生之年与家人团聚,也未曾见到祖国统一,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面对强敌同仇敌忾,团结齐心共铸民族魂,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张瑾)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