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昌与台湾 > 南昌要闻

省会都市圈,南昌何以挑大梁

发布时间:2023-09-18 15:16:14

  来源:当代江西

  南昌都市圈是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核心拼图,南昌则是核心中的核心。省会引领怎么引?“强省会”怎么强?如何挑起南昌都市圈建设乃至全省发展的大梁,南昌选择用行动作答。

  万山磅礴有主峰。面对强者环伺的区域竞争环境,建设一个具有引领性的都市圈至关重要。做强省会城市带动全省发展,这是我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抉择。

  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将省会引领作为“五大战略”之一,提出加快做优做强南昌都市圈,引领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强省会、强南昌都市圈从“独角戏”晋级为“大合唱”。

  相比于武汉、杭州等发育成熟的省会都市圈,南昌都市圈总体经济体量较小,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弱,辐射带动能级不足。

  如何做优做强?南昌立下决心,全力打造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与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

  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畅通经济血脉

  都市圈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打通要素流通壁垒,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必不可少。

  8月25日10时50分,随着首趟检测列车从黄山北站开出,一路驶向浮梁东站方向,标志昌景黄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昌景黄高铁是南昌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的重要一笔。全线通车后,将与京港高铁、沪昆高铁、昌福铁路等一起,进一步拉近南昌都市圈圈内中小城市之间以及都市圈与省内外主要经济区的时空距离。

  锚定打造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南昌市正加快推进昌景黄高铁、昌九高铁、昌北机场三期,以及西外二环高速、昌樟高速二期枫生段扩建、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通过织密“水铁公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以“交通破壁”推动“要素破壁”。

  大交通铸就大通道,大通道带动大物流。依托辐射全球的航空网、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环射快连的高速路网,南昌加快布局联通世界的“新通道”。临空空港、向塘陆港、东南物流产业园、西部物流产业园及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对外连通全国交通的“大动脉”,对内畅通城市交通的“微循环”。

  得益于南昌在城市交通治理上打出的“组合拳”,2022年,南昌成为全国首个从“限行”到“不限行”交通拥堵指数不升反降的城市。

  深入实施“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科学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大力推进“十桥同架”,畅通跨江临湖交通;开展“胡子工程”“打通断头路”攻坚行动,强力推进“十纵十横十联”城市骨干路网建设;推进轨道1号线北延、东延和轨道2号线东延建设,加快构建“环射+纵横”融合多层次的城市轨道网;依托“城市大脑”,创新“交通信号三级优化”机制,打造“绿波带”。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打开南昌地图:

  东边,洪腾高架主线通车,广州路东延工程以及南昌东站片区路网加快建设;

  南边,明月山大道南延、赣江南大道南延正推动城市向南,洪州大道、复兴大道将经洪州大桥、复兴大桥横贯东西;

  西边,S49枫生快速路提升改造以及未来科学城路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北边,北二环下庄湖大桥、隆兴大桥喜讯频传;

  中心城区,桃花路综合改造工程、洪都立交节点工程等相继完工通车……

  路网越织越密,道路越来越畅。

  “现在南昌的路很好走,我从余干开车到朝阳新城一个小时就够了,高速过路费也省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张贤祺家住余干县,每周要到南昌练两次拳,洪腾高架主线通车后,不仅路程缩短十多公里,行车速度也有了保证。

  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夯实发展底盘

  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是必备条件。

  “省会引领”重任在肩,南昌如何有效整合自身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自身产业能级,辐射带动都市圈城市错位发展、集群成势?

  在推进“四中心”建设中,南昌将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置于核心地位。持续优化完善“4+4+X”产业体系,即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等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绿色食品、现代轻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等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及若干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一产一策”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具有南昌特色、在全省产业发展格局中具有引领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过一个多月,2023世界VR产业大会又将在南昌召开。2016年,南昌宣布打造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基地,从此在江西种下VR的种子。彼时,很多江西人尚不知VR为何物。

  短短数年间,连续举办五届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引育了一大批VR头部企业,带动全省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由2018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1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从产业体系几近空白到产业链条雏形初现,再到产业次第开花、茁壮成长。南昌已形成了覆盖硬件、软件、内容制作分发、应用服务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VR产业“生态圈”。

  创新是产业进化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在南昌“四中心”建设中,区域科创中心是关键布局。7月底,南昌印发《关于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科技企业培育壮大、创新人才引育集聚、科技成果转化攻坚、创新开放合作拓展和创新生态环境优化等“创新六大工程”。

  一手抓现有平台挖潜增效、升档进位,扶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推动全市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一手抓新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对标一流启动建设瑶湖科学岛,推进南昌实验室建设,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着力培育新增长点。

  众望力挺下,南昌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招引欣旺达项目,带动30多个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围绕“4+4+X”产业体系,以“链式”招商打造13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LED芯片产能跃居全球前三,跻身国内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

  按照“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南昌全面梳理产业链供应链难点堵点,坚持“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持之以恒强链补链延链。同时,聚焦江铃、华勤、华创新材等“链主”企业,跟踪推进“老树发新芽”项目,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换来产业版图的持续扩大。

  便捷友善的高品质生活圈彰显城市温度

  都市圈建设在城,更在人。一座城市要产生持久的辐射力、带动力,独特的文化、包容的环境至关重要。南昌不仅是650多万南昌人的家园,也是4500多万江西人的省会。如何让都市圈内乃至于全省人民真正享受到无差别的同城生活,考验着执政者的胸襟与格局。

  人口是城市兴衰的晴雨表。与南京、杭州、武汉、长沙等相对成熟的省会都市圈相比,人口体量、人才总量不足成为南昌都市圈做优做强的最大掣肘。做优做强南昌都市圈,首先要做大人口规模。

  为此,南昌祭出系列政策组合拳。从出台“人才10条”政策,到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从“每年吸引十万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到设立遍布全城的34个“洪漂驿站”,南昌对创新创业的友好姿态可见一斑。

  如今,政策红利正持续转化为增长动力。在2022年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南昌常住人口逆势增长10.58万,连续两年新增城市常住人口在10万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烟火气”“人情味”,这是南昌“引客留客”的密码。万人空巷的迎春烟花晚会,滕王阁景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频频被“特种兵”打卡,南昌国际龙舟赛、千人横渡赣江等赛事引爆全城,文旅市场的繁荣持续为南昌“引流”,一座近悦远来的友善之城被越来越多人看好。

  推动优质医疗、教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资源辐射周边乃至全省,是提升南昌省会功能和南昌都市圈向心力的关键。围绕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多项民生新政纷纷落子。

  看病就医更顺心。依托南昌知名医疗院校,与高安、樟树等周边城市通过联合办医、异地办分院等方式,在都市圈内县(市、区)布点建设医疗机构;推动五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建设,构建市级医疗卫生“4+2+2”新格局;与省内其他地市均实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现“省内无异地”。

  “以前每来一次都要先行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现在不用再备案了,跟我们在本地看病是一样的,方便快捷多了。”带着孩子从九江来南昌就诊的余焕非常高兴。

  读书教育更放心。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等办学模式让南昌义务教育资源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与此同时,南昌高水平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揽才来昌留昌,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动能活力。

  住房安居更安心。8月初,一则南昌市推行省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一体化”政策的消息被刷屏。在南昌都市圈异地互认互贷基础上,省内职工在南昌购房均可申请公积金贷。依托南昌都市圈数据互联共享平台,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实现公积金异地贷款购房享受同城待遇。

  挑大梁、打头阵,敞开胸怀,吐故纳新。以省会引领战略和南昌都市圈建设为引领,南昌正加速向“一枢纽四中心”的目标迈进。

  作者:陶靖 赖海荣 殷思萌 黎姿


南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