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辽宁新闻9月16日电 肺癌作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第一的“头号杀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提高15%,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环节。但是,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和确诊时间晚成了制约该目标实现的两大瓶颈。
肺癌术后复发风险不容小觑
每年我国肺癌新发患者超82万人,其中,约85%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超71万,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23.8%,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与困扰。虽然高达3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在早期诊断出并进行潜在的根治性手术,但疾病复发在早期肺癌中仍然很常见,近一半的诊断为早期的患者、超过四分之三的诊断为晚期的患者在五年内经历了复发,距离治愈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主任张苏宁教授指出:“即使是早期肺癌,也有一定的复发率。早中期肺癌患者中,IB期患者5年复发率为45%,II期为62%,IIIA期高达76%;IB-III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处于36%至68%之间 ,即便是较早的IB期患者,也有近一半(45%)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疾病复发或死亡。”
术后远处转移对患者预后和5年生存率影响很大,约74%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其中又以脑转移(CNS)为主,后续治疗更为棘手。张苏宁教授表示:“肿瘤转移途径有淋巴转移,血液转移,种植转移等。其中脑转移较为普遍,这是因为肺是个血管极其丰富的器官,且肺血管与椎静脉间存在吻合支,脱落的肺癌细胞可不经肺部毛细血管的滤过而直接入脑。较小的脑转移灶可没有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是随访复查时发现。当脑部病灶处于较重要的功能区或出现脑水肿时,可能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失语、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术后辅助治疗带来“治愈”曙光,但诊疗意识尤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术后辅助治疗手段问世,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中国早中期肺癌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带来了新希望。
目前,我国肺癌辅助治疗主要包括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及辅助靶向治疗,其中靶向辅助治疗临床获益明显,是国内外权威指南优先推荐的治疗方式。作为一种靶向精准治疗选择,EGFR-TKI靶向治疗与辅助化疗、放疗不同的是,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特定位点,高度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仅很少损伤正常细胞。且EGFR-TKI靶向治疗可以将疾病复发、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高达80%,或可为早中期肺癌患者带来“治愈”希望。张苏宁教授建议:“肺癌患者可通过肿瘤驱动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EGFR突变,对于大部分EGFR突变阳性患者,可根据指南使用辅助靶向治疗,提高长期生存率。也希望国家根据指南及国情把辅助治疗的靶向药物能纳入医保,惠及广大患者。”
然而,由于肺癌患者对于术后辅助治疗的意识不高,不少患者认为,早中期肺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实现治愈的,因此在术后的辅助治疗、随访、生活方式等方面均不加以注意,致使了疾病复发和癌细胞脑转移等远处转移。所以,提高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地位迫在眉睫。
早筛早诊狙击头号杀手,推动肺癌防治关口前移
肺癌早中期治愈率的提高,除了重视术后辅助治疗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外,早筛早诊也同等重要。然而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隐匿,其临床表现与生长部位、浸润程度、转移以及伴癌综合征有关,约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
同时,随着肺癌诊疗进入精准时代,人工智能通过借助大数据和建立预测模型的手段完成辅助诊断,极大助力了早期肺癌的诊断升级。张苏宁教授强调:“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对于45岁以上、长期吸烟、长期接触烟灰或油烟、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需重视肺癌的早期筛查。”(完)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