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济南资讯

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打造古城中央泉水核心区

发布时间:2023-11-02 14:31:42

  11月1日,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发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3-2035年)(草案)》,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记者梳理规划草案获悉,济南计划到2025年,实现重点渗漏带生态功能基本稳定,泉水入渗补给功能进一步修复;基本构建城泉共生总体格局,七十二名泉景观风貌明显提升,建立系统的泉水保护与文化彰显体系。到2035年,正常降雨年份趵突泉地下水位高于28.15米全年累计200天以上;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以及其他补给区域的入渗补给功能得到全面保护、修复、提升;同时泉水文化特色全面彰显,名泉景观风貌全面提升,千泉之城品牌效应凸显。

  目标 到2025年济南基本构建城泉共生总体格局,2035年趵突泉将全年累计200天以上高于28.15米

  据悉,该规划草案统筹全域泉水生态空间,系统构建泉水保护体系,维护完整的泉水生态系统,弘扬泉水文化、保护泉水风貌。是指导济南市域范围内泉水保护工作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根据规划草案,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域范围内的全部泉水生态功能区,包括趵突泉泉域、白泉泉域、百脉泉泉域、洪范池泉域、长清-孝里水文地质单元、瀛汶河水文地质单元、牟汶河水文地质单元、源泉水文地质单元、沂源水文地质单元,共计5789.62平方千米。

  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规划原则为生态优先、系统保护。将优先保护泉水生态循环全过程,严守生态底线空间。同时将科学保泉、聚焦核心。加强核心区域的保护与管控,优先保护山体、河流水系,严格保护重点渗漏带,重点管控直接补给区。还将延续文脉、彰显风貌。充分挖掘泉水文化,系统提升泉水景观风貌,加强泉水文旅融合,促进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此外,将城泉共生、兼顾发展。坚持保泉为民,兼顾泉水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保护济南“城泉共生”的城市特色。

  2025年近期目标为重点渗漏带生态功能基本稳定,泉水入渗补给功能进一步修复;正常降水年份趵突泉水位高于27.01米,维持泉水水环境质量;城泉共生总体格局基本构建,泉群保护规划全面完成,七十二名泉景观风貌明显提升,建立系统的泉水保护与文化彰显体系。到2035年远期目标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以及其他补给区域的入渗补给功能得到全面保护、修复、提升;正常降雨年份趵突泉地下水位高于28.15米全年累计200天以上,泉水水环境质量持续优良,泉水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泉水文化特色全面彰显,名泉景观风貌全面提升,千泉之城品牌效应凸显。

  保护 将在泉水生态和泉水文化同步发力,构建“双维度、三保护、三提升”总体策略

  未来,济南计划如何系统保护全市的名泉?在规划草案中提到,将构建“双维度、三保护、三提升”的总体策略。

  其中“双维度”是指泉水生态维度和泉水文化维度。泉水生态维度将着重保护泉水生态循环全过程,泉水文化维度着重提升泉城文化软实力。在泉水生态维度方面将保水源、保路径、保核心。基于泉水循环生态功能,构建“两区三级”的保护体系,实施分区分级保护与管控;加强核心生态要素保护,优先保护山体与河流水系、严格保护重点渗漏带、重点管控直接补给区。在泉水文化维度方面,将提升城泉共生总体格局、提升泉水特色景观风貌、提升泉旅融合品牌效应。针对泉城、泉群、泉点以及各类泉水文化景观,提出保护要求,明确风貌引导,促进融合利用。

  济南拟在泉域及水文地质单元范围内,根据泉水生态循环过程,划分为“两区三级”的泉水生态功能分区。“两区”指泉域及水文地质单元内根据泉水的形成过程划分的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补给区内根据入渗补给功能强度分为“三级”,即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和补给区内其他区域。汇集出露区内根据泉水出露点分布和含水层富水性也分为“三级”,即集中出露区、重点富水区和一般富水区。

  在具体保护措施上,补给区将保护植被,加快造林绿化,鼓励实施封山育林等;同时保持自然地形地貌,修复破损山体;并通过加强河道治理,促进水源涵养,实施科学补源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恢复和提升入渗补给功能。同时还将分级分类管控建设用地规模及开发建设强度,减少对入渗补给功能的影响。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用公共供水替换工业和其他自备井用水。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禁止开凿新井,原有的自备水井应当予以关闭,政府推进的泉水直饮工程除外。

  而在汇集出露区的保护上,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纳入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系统进行监测预警,对枯水期、丰水期的地下水开采实施管控调节。集中出露区内将严格控制岩溶地下水开采,禁止新开凿岩溶水井,同时对已有岩溶水井进行普查,除政府批准的应急水源地外,应逐步关停。

  渗漏带 将严控新增建设、加强现状治理,对占压重点渗漏带的建(构)筑物逐步清理恢复和迁建

  该规划草案提出将严格保护重点渗漏带。在重点渗漏带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影响地表水渗漏的建设项目。严控新增建设、加强现状治理、定期体检评估,确保重点渗漏带功能稳步提升。

  据悉,在重点渗漏带的现状非建设用地上,将加强水源涵养,实施生态修复。禁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林木,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禁止开山、采石、挖砂、取土、采矿,禁止在河流底部、边坡做防渗处理。

  在重点渗漏带的城镇建设用地上将推进更新修复,增强入渗功能。对占压重点渗漏带的建(构)筑物逐步进行清理恢复和迁建。清理各类违章建设与私搭乱建,加快拆违拆临还绿等。对已经开发建成的项目,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采取生态修复或者逐步迁建等措施,减少和降低对重点渗漏带的影响。

  在重点渗漏带的村庄建设用地鼓励集约迁改,逐步减少规模。将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庄迁出重点渗漏带,原址进行生态修复。禁止新增采矿用地,禁止在公路用地、铁路用地、特殊用地、水工设施用地、采矿用地等各类其他建设用地上进行经营性建设活动。

  据悉,济南拟动态监测重点渗漏带入渗效果,定期评估补给功能。综合分析重点渗漏带及其周边区域的雨水入渗情况、泉水喷涌状况和城乡建设情况,评估实际入渗补给效果,明确强入渗功能的重点、一般和无效区域。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从地上、地表、地下三维角度,综合各类影响要素,优化调整重点渗漏带保护范围,提高施划精度,实施精准保护。

  近期,将逐步开展车脚山-太平庄等19处重点渗漏带的生态修复,按照分批推进的原则,优先实施补源效果显著的中井-下井、浆水泉等重点渗漏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高泉水补给能力。

  文化景观 构建“城泉共生”的总体格局,依托老城四大泉群打造古城中央泉水核心区

  泉水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提升,一直备受大家期待。规划草案中提出将统筹泉水资源、山水本底和城乡肌理,构建“城泉共生”的总体格局。凸显地域特色,塑造风格鲜明、特色突出的泉群景观风貌。加强泉水出露点分级保护与泉水景观分类打造,塑造富有魅力的亲泉空间。

  济南拟融合自然山水生态基底、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广泛分布的泉水出露点,打造“一轴、一带、两核、十二片”的“城泉共生”总体格局。其中,两核为北部依托老城四大泉群打造古城中央泉水核心区,集中展现“泉·城文化景观”;南部依托涌泉泉群打造南部山泉文旅核心区,彰显泉水自然生态风貌,引领区域乡村振兴。

  精品展现老城区四大泉群,结合“泉·城文化景观”申遗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丰富泉水利用模式、延续地域特色的泉水生活传统、保障济南古城延续发展与泉水文化的孕育,贯通四大泉群水系、串联风貌旅游轴线,打造中央泉水区等特色泉水风貌区域。

  济南还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连点成片、打造精品”的原则,全面推进名泉景观提升工作,实现泉池完整、简介齐全、标识统一、文化彰显、景观协调、宜赏宜游的目标,打造一系列泉水文化品牌。其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名泉将延续街区内水网格局及“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整体风貌;保护因泉衍生的泉水街巷、宅院等,提升环境品质,打造泉文化空间。村落内的名泉,延续依泉而建、泉水沿渠盘街绕户的格局特色;活化利用泉水宅院,适度打造泉水民宿、泉水餐饮等特色设施;提质泉水街巷景观环境,合理配置小品及绿化。

  如何用好泉水资源?规划草案也提出将落实“品泉、赏泉、嬉泉、听泉、画泉、咏泉、命泉、寻泉、乐泉、酿泉”行动,挖掘泉水文化价值,建设以泉文化为主题,串联主要泉水出露点、泉水村落的特色泉道,推进泉水旅游发展,建设济南泉水文化旅游标志区、泉水博物馆等富有泉城特色的旅游消费目的地。

  更值得期待的是,济南拟在中心城区的新开发片区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全面推行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并通过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资运营保障机制和安全、高效、便捷、智慧的服务保障体系,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泉水带来的福利。

  (来源: 舜网)

  稿件由济南市委台港澳办提供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