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要闻

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2023-11-27 11:07:28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从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到草木葱茏的山区;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行走在襄阳大地,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是生态实力提升的“荣誉奖章”,也是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的“绿色奖杯”。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放在重要位置,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如今,省级生态村(社区)、省级生态乡镇(街道)、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一张张新名片纷至沓来,襄阳生态颜值不断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 生态制度不断完善

  南漳县刚刚被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2年,南漳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9%,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2874个/cm^3;全县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森林蓄积量达1663万立方米。

  南漳县的成功创建只是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一个缩影。我市以创促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建设了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示范。其中,保康县、谷城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枣阳市、南漳县被命名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市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和73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550个省级生态村(社区),绿色成为襄阳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第一道工序”。

  我市坚持科学规划,汇聚各方智慧,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新蓝图。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襄阳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2017—2025年)》,随后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

  高位推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落实好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机制,每年制定生态创建工作方案,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市直部门并进行督办。

  扎实推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指导各县(市、区)紧扣指标体系抓提升,持续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推进从“创建”到“示范”的转化,通过持续巩固创建成果,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创建以来,我市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推动减污降碳 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今年1—10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43.8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3.3%,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优良天数比率为75.3%,同比增加3.3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背后,是全市齐心协力狠抓大气治理的结果。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以城市面源、交通源为重点,坚持日巡查、日交办、月复查,今年1—10月共发现、交办问题1697个,约谈城区、市直部门及重点工地企业4批次、21人次,媒体曝光12起,解决了一批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由“要我减排”向“我要减排”转变。2023年,我市谋划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60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558个。

  编制南襄荆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行动计划、襄阳都市圈环保规划,有效组织襄荆荆宜通道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我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坚持问题导向巡河查库,截至今年9月底,各级河湖长共巡河库31563次,发现问题15323项,解决问题14339项。全市990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927个,完成率93.63%。

  探索跨区域协同治理,推动滚河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唐白河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行,牢牢守住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28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优于省定我市92.9%的目标要求,全市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我市全域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建立市、县、镇、村全覆盖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26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持续开展水生态治理修复。实施汉江岸线保护,修复洲滩、湿地,建设以6个国家湿地公园(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公园、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樊城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老河口西排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要节点,以汉江重要支流为脉络的汉江湿地生态系统。以滚河、蛮河、小清河、西排子河水库为重点,正在实施总投资近6.1亿元(其中中央水专项支持资金3.3亿元)的12个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项目。

  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治理,今年1—9月,全市共产生磷石膏202.35万吨,利用磷石膏124.79万吨,磷石膏利用率达61.67%。

  加快推进“无废襄阳”建设。我市谋划项目91个,计划投资180亿元,建立创建无废城市细胞等7项制度,48项考核指标已完成22项,91项重点工程项目已完成35项,“无废城市”建设在同批次试点城市中领先。

  生态修复治理 群众共享绿色福祉

  郁郁葱葱的林木、芳香四溢的鲜花……每逢周末天气晴好,天蓝、水清、岸绿、花香的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就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建设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最为浓重的一抹色彩。围绕鱼梁洲全域修复,我市投资近20亿元,建设环岛景观带、中央生态公园。

  汉江是襄阳人民的“母亲河”,经过建设,襄阳汉江滨水空间焕然一新。从鱼梁洲到凤雏大桥边的滨水绿道,再到月亮湾湿地公园,构成大美襄阳的新地标。

  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襄水源生态公园、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等公园陆续开园,让绿色的公共休闲空间越来越多,城市“含绿量”稳步提升,2022年新增绿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让古城襄阳越来越宜居。

  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96%,森林蓄积量达到5360.2万立方米,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畅享绿色福利。

  近年来,我市瞄准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排头兵的新目标,聚力开展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活动。

  保康县尧治河村累计投入近20亿元,对矿坑、矿洞实施改造,将矿区、山区、生活区打造成景区,建成尧帝神峡、老龙宫、中国磷矿博物馆、农耕博物馆、国家矿山公园等景点,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最美休闲乡村。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农家乐、养生馆、休闲屋、工艺品厂等层出不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5万元。

  2019年,尧治河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谷城县五山镇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两山理论”的五山实践。聚焦全域茶叶有机种植、全域旅游,谷城县把五山镇建设成集文化展示、茶旅体验、峡谷探秘、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全域旅游观光目的地,真正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茶乡群众参与旅游活动,共享发展红利。

  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纳入作风建设“实干年”重点工作项目,襄阳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已进入修编阶段,宜城市、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襄城区正在筹备省级示范区申报工作。

  如今,空气好、水质优、满眼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襄阳最直观的感受。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大美襄阳已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这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正焕发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