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河南名人

宝岛禹王——曹谨

发布时间:2023-11-27 18:29:19

宝岛禹王——曹谨9

台湾十六个县市联名敬赠的“功同禹王”匾额

  在沁阳境内的广利灌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浇灌着沁阳及周围四县的农田,还为我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治水功臣,那就是“禹后一人”袁应泰和“功同禹王”曹谨。

  曹谨(1787-1849),初名瑾,字怀朴,号定庵,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曹谨为官后,先后在直隶(今河北省)六个县任知县“皆得民心”(见《清史稿》曹谨传),还受到直隶总督蒋砺堂的多次当众表扬,但终因性情耿直,不善逢迎,十多年一直徘徊在知县职位上,不仅不升迁,反而被远调到福建省的将乐县和闽县任知县。虽说“吏畏民怀,颂声大起,大吏皆称之”(见李棠阶撰《曹谨墓志》),却又临危受命被调到台湾府凤山县任知县。当时的台湾是福建省所辖的一个府,曹谨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二十五日到任。也就在曹谨到任的头一年(道光十六年),台湾南部的凤山、台湾、嘉义三县遭受严重旱灾,颗粒无收,粮价飞涨,盗贼蜂起,一些不法之徒乘机作乱,骚乱由南向北迅速蔓延,致使台湾局势动荡不安,这才调曹谨到凤山县。曹谨一上任就投入打击盗贼平息骚乱。他采取他在直隶宁津县任上用过的“清庄法”“联庄法”,查户籍,编保甲,训练乡勇,清查盗匪。他还亲率乡勇追剿盗匪,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初战告捷,擒获匪首刘兰及其党羽260余人,稳定了局势,安定了民心。

宝岛禹王——曹谨593

曹公圳现貌

  曹谨通过打击盗匪和赈济灾民,对凤山的社情民意有了初步了解。他发现过去的历任官员都把精力放在治盗上,结果越治越乱。“弭盗莫如足食,足食莫如兴水利”(见李棠阶撰《曹谨墓志》)。他看到凤山的沿海平原和丘陵虽已开垦,但都是靠天收,一遇大旱就会绝收。他下定决心要兴修水利,根治旱灾,解决百姓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他首先下乡查看地形,寻找水源。当走到下淡水溪河畔,一见有河水他兴奋不已。他望着河水想到了家乡的沁水,想起了古秦渠,想起了袁应泰重修广济渠。一条新灌溉的蓝图立刻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他召集全县知名人士和乡绅商议开渠方案,推举领工人员,招聘有经验的技师。曹谨带头捐出奉银,动员乡绅和百姓捐钱捐物,做好开工前的一切准备。

  道光十七年四月十六日正式开工。曹谨经常到各地开圳工地现场察看,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躬亲慰问民工,“杂以笑言,故工皆不怠。”(见连横著《台湾通史》卷三十四·曹谨传)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道光十八年冬全部竣工。共筑圳44条(台湾称水渠为圳,修水渠叫开圳或凿圳),总长达130余公里,可灌田31500余亩。从此凤山“收谷倍增,民乐厥业,家多盖藏,盗贼不生”(见连横著《台湾通史》曹谨传)。

  为了加强水圳的管理,防止纠纷,曹谨还专门召集有关人员商议选出35名甲首,再由甲首选出一人任总理,总管圳务。他还亲自制定了《圳务规约》,对整个工程的疏浚、维护、放水、收费等项事宜作了详细规定。

宝岛禹王——曹谨1206

台湾知府熊一本撰书的《曹公圳记》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台湾知府熊一本奉台湾巡道姚莹之命,前往凤山实地查看,“士民迎马首者千数百人”(见熊一本撰《曹公圳记》)。熊知府从源头到各圳详细查看,“耆老历述开圳经过,皆归功于曹公”(见熊一本撰《曹公圳记》)。百姓们要求熊知府为水圳命名,熊知府欣然命名为《曹公圳》,还亲自撰写了碑文《曹公圳》,他说曹谨为开水圳“不辞劳苦,不惜厚资,历二载而如一日”,赞扬曹谨是一位“务为实事”、“体国爱民”、“知民之本计,而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的大贤吏。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凤山又发生了大旱,为了扩大灌溉面积,根治旱灾,曹谨命郑兰等人又开了一条新圳,历时两年竣工,共筑圳46条,灌田22000余亩。当时,曹谨已离开凤山县任台湾淡水厅同知,凤山百姓为了感谢曹谨的筹划之功,将此渠称为“曹公新圳”。新圳、旧圳统称为曹公圳。曹公圳是当时台湾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凤山县也成了台湾的米粮仓。曹公圳至今仍有很好的效益,不仅灌溉上万公顷农田,还供应高雄市百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另外,对涵养水源,防止地下水位下降,防止海水入浸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宝岛禹王——曹谨1712

位于台湾高雄凤山区的曹公庙

  曹谨制订的《圳务规约》与袁应泰制订《广济渠申祥条款》的原意相同。曹谨把曹公圳的水引入凤山县城,还引入县衙内,在县衙里建一水心亭,“水之消长,一望而知”(见卢德嘉撰《凤山采访册》)。可想当年曹谨为设计这一水利工程想得多么周全,他站在县衙内的水心亭就能看到整个圳渠水量的大小,就能知道城外农民灌田的情况。可引水进城这不就是老家河内县引济穿怀的影子吗!不仅能灌田,还能改善县城的生态环境。站在凤山县城的曹公圳的渠水旁,望着那清澈的渠水,你就会看懂曹谨大兴水利,开凿圳渠,不仅是为了灌溉农田,他还要在这里营造中原式的小桥流水人家。从中可以看出曹谨对台湾的热爱,确实把台湾当做了第二故乡。曹谨根据台湾春季河水经常断流的特点,将曹公圳采用灌蓄相结合。曹公圳每次放水先将灌区内的九曲塘、莲池潭、澄清湖等多处坑塘(台湾叫陂、埤)潭、湖蓄满水,然后再灌田。等遇到旱天或春季河水断流,再用这湖塘的水灌田,如今这些湖塘不仅仍有蓄水灌溉效益,有的还成了游览的景点如澄清湖、莲池潭、柴头陂等,其中澄清湖现在还建了自来水厂,将曹公圳的水加工后供应城区生活用水。这都是曹谨当年未曾料到的。曹谨还把老家沁河、丹河的水碓、水磨技术推广到凤山县,用于加工粮食。曹谨除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扩大粮食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外,还动员百姓种桑养蚕,种麻、种棉。或种瓜果、蔓菁,以代粮菜,或种兰靛、红花以入药和染布。在池塘水域种植莲藕、菱芡,养殖鱼虾。让野无旷土,地尽其利。他动员百姓广植树木,依山种树,沿堤栽柳。他还把在老家河内县采集的皂角树、合欢树、楝树等树的种子带到凤山试种。总之,曹谨亲民爱民为百姓做实事做到了极致。在传承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内文化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处处彰显着一代循吏的风范。

  凤山百姓始终不忘曹谨的恩德,咸丰十年(1860)在县城为曹谨建了曹公祠,香火不断。光绪二年(1876年),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到台湾巡视,随处都听到百姓对曹谨的怀念和赞扬声,此时曹谨从台湾离任已31年,回乡病故也已27年,令丁日昌甚感吃惊,便立即奏报朝廷。曹谨的事迹感动了光绪皇帝,特颁下诏书,准予奉祀曹谨于名宦祠。

  1992年台湾凤山的百姓又为曹谨塑了金身坐像,将曹公祠升为曹公庙。大殿内高高悬挂着“功同禹王”等颂扬匾额。每年11月1日,凤山人民都要在庙内隆重举行曹公寿诞祭典,一直延续至今。曹谨是清代台湾任职的官员中唯一一位享受建祠修庙祭祀的官员,年年祭奠,延续至今一百余年而不衰。从1999年起,台湾同胞几乎每年都来曹谨故里沁阳市参访,在曹谨墓地祭拜。曹谨的事迹彪炳千古,《清史稿》《台湾通史》等史籍专门为其立传,赞扬为循吏。李棠阶撰写的《曹谨墓志》开头便写:“数十年来,天下称循吏者,必曰河内怀朴。

  作者:齐天昌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