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烧麦
原称马家烧麦,是沈阳市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由马春创制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用于水烫面,大米粉作扑面。选用腰窝、紫盖、三叉三个部位的牛肉剁碎制馅,加调料用清水浸煨成稀疏的“伤水馅”。拢皮捏包时留大缨,上屉蒸熟即可食用。具有皮亮、筋道。馅松、醇香等特点。
老山记海城馅饼
是沈阳市传统风味小吃,由毛青山于1920年在辽宁省海城县城(现海城市)创制,1939年迁店来沈阳经营。用温水和面,选猪、牛肉配成鸳鸯馅,以十余种香料、煮汁煨馅,选时令蔬菜调馅,荤素相配。用鱼翅、海参、大虾、干贝、鸡脯调馅的高档品种,更为鲜美。烙熟的馅饼形圆面黄,鲜香可口,以蒜泥、辣椒油、芥末糊蘸食最好。
老边饺子
是沈阳著名小吃。由边福于清道光八年(1828)从河北省传入沈阳。将绞碎的猪肉煸炒后,用鸡汤或骨汤煨制,加入时令鲜菜拌成饺馅,以掺入适量熟猪油的开水烫拌和成的精粉面剂包制,做成蒸饺。老边饺子选料精,用料广泛,品种多,味道好。
李连贵熏肉大饼
由李广忠(乳名连贵)于1842年创制,1950年从吉林省梨树县传入沈阳。熏肉选用鲜猪肉,用温碱水涮净,在清水中浸 6-10小时,然后切成方块放入老汤中煮熟,再加红糖熏制。大饼用肉汤食盐和调料加入面粉中和成酥软面团,醒面时间稍长,擀片抹油,重叠复擀几次,烙制成饼。其特点是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浓,色泽红;大饼色黄清香,里软外酥层次多。
杨家吊炉饼鸡蛋糕
由杨玉田于1913年在吉林省洮南县创制,1950年传入沈阳。吊炉饼用炭炉上烤下烙,熟透出炉,呈虎皮黄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鸡蛋糕用打散的新鲜鸡蛋加水搅匀,上屉蒸制,然后浇上糕卤,撒上鸡丝,还可佐以辣椒油和蒜泥,糕嫩卤鲜,清香可口。
那家馆白肉血肠
由满族那氏家族首创,用肥猪五花硬肋,加白水、调料煮透。将新鲜猪血加水和调料,灌入新猪肠内,扎紧两头煮熟。食用时,将白肉、血肠蘸蒜泥、韭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具有肥而不腻,浓厚醇嫩等特点。
灌汤包
于1959年由河南省开封引入沈阳,用鲜猪肉末加食盐等腌渍约3小时,兑人鸡汤、凉后的材料油,拌成汤包馅,包入精粉皮中,上笼蒸熟,皮薄馅稀,多汁鲜香。
朝鲜族烤牛肉
将新鲜牛肉去筋膜、脂油,切成肉片,加醋、酱油、蒜末、白糖、胡椒粉、味精、香油拌匀,另备酱油、辣椒末、白糖、白醋、香菜末、大蒜等调味品分装于小碗、炭火炉放于桌心,上放铁箅子,用筷子夹肉片放在箅子上烧烤,蘸调料后食之,外焦里嫩、酥香咸辣。
朝鲜族打糕
打糕是用浸泡蒸熟的糯米,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成年糕状,中间夹豆沙馅,加上白糖制成,香甜可口。
回 头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回头”。
其制作方法是:1、将500克面粉加入250克水,少许盐调成面团备用。2、把肥猪肉和时令鲜菜剁好切碎拌在一起加葱、姜、味精、香油等调料制成馅备用。3、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下成每50克一个的小剂,用手将剂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馅,折叠成长方形再把两头包紧即成。4、平锅内放油烧热,将回头生坯摆入锅内,两面反复煎烙,待回头鼓起即可出锅。其特点,色泽金黄,皮焦馅嫩,口味鲜香。
满汉全席
沈阳御膳酒楼和新世界大酒楼是指定经营满汉全席的定点单位,满汉全席突出以文宴、武宴、官宴和民宴为主,由国家级名师亲自主厨操作,以不同价值的系列套餐供游人品用。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