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近140年同频共振,这家国际化工巨头为何坚持“重仓”中国

发布时间:2024-01-22 13:32:45

温暖的海风拂过湛江东海岛,蔚蓝的天空与湛蓝的海水连成一片。

1月18日,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内,中国首例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项目、总投资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下称“湛江基地项目”),迎来热塑性聚氨酯装置落成投产,标志着首批装置建成竣工。这是巴斯夫公司CEO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卸任前,见证的海外最大投资项目的又一里程碑。今年4月,巴斯夫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马库斯·凯礼(Markus Kamieth)将接替CEO一职。

-

薄睦乐与中国“交情”颇深,德国《南德意志报》称其为“中国的理解者,卓越的中国解释者”。凯礼负责中国业务,与湛江基地项目的投资决策密切相关。新上任的亚洲大型项目总裁林汉平祖籍广东、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曾是巴斯夫在华投资的第一个南京一体化基地的负责人。现任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则是担任这一职务的首位华人。从全球CEO到亚洲区域、大中华区一把手的“中国情结”,无不透露出中国对巴斯夫有多重要。但巴斯夫与中国的情缘,远不止于此。

早在约140年前,巴登苯胺苏打工厂(巴斯夫)成立20年时,就派了一位印染技术人员来中国“带货”。佛山等地的染坊,成为我国最早一批使用巴斯夫合成靛蓝染料的商户。如今,中国已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近5到10年内,巴斯夫一半的在华投资都将在湛江。

这家有着近160年历史的跨国企业,为何一直坚定看好中国、深耕中国、“重仓”中国?沿着时间的足迹,我们看到这个化工巨头与大国同频共振、共生共赢。

“中国的理解者”

靛蓝色,或许是中国居民与巴斯夫最早的联系。靛蓝是需求量最大的染料之一,牛仔裤的蓝色就来自靛蓝。

1885年,中国纺织工业蓬勃发展,对染料需求迅速增长。巴斯夫抓住商机,成为最早进入我国的外企之一。“从那时起,巴斯夫就是中国忠实的合作伙伴。”巴斯夫集团首席执行官薄睦乐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那时,在佛山从事纺织业的人,都很熟悉一款靛蓝色的标签,上面描绘了当地的生活场景和染料的用途范例,是巴斯夫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为了教染工正确使用靛蓝染料,巴斯夫还派遣技术人员,就住在佛山染料大商户的家里。

从染坊走出来,巴斯夫在中国市场越走越宽。到1900年,巴斯夫仅在华南的销售额就已翻了3倍。

上世纪90年代,巴斯夫与中石化在南京建设在华第一个一体化基地。

在当时签约庆祝晚宴后,时任工程塑料部总裁贺斌杰(Jürgen Hambrecht)、巴斯夫东亚地区总裁赫尔穆特·贝克斯以及时任中石化总经理盛华仁,就合资公司热火朝天地讨论。兴起之时,贺斌杰掏出笔,就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了长江边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

此后,中方团队到访新加坡,贺斌杰的妻子亲手烹制了8个菜的中餐,让南京来的客人非常惊喜。

在巴斯夫,像贺斌杰这样的“中国的理解者”,屡见不鲜。

2018年,薄睦乐担任巴斯夫集团首席执行官。同年,他陪同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也是在那一年,巴斯夫宣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

2022年9月初,薄睦乐专程从德国赶赴中国,参加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投产仪式。

在出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前,薄睦乐在中国香港工作了近十年。他常常提起自己的这段工作经历,对中国赞不绝口。

近140年来,世界格局纷繁多变,巴斯夫的高管们为何如此重视中国?

“市场在哪,增长在哪,巴斯夫就在哪。”楼剑锋说,巴斯夫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体量。

2012年,巴斯夫上海创新园落成后,先进材料与系统研究总部也从德国转移到了上海浦东,与其欧美技术平台鼎足而立。

尤其是在2022年,正值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期间。巴斯夫欧洲公司仍作出最终投资决策,将全面推进位于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到2030年将投资高达100亿欧元。

疫情之下作出投资决策并不容易。“最终决策”的时候,巴斯夫没有犹豫。

截至2022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投资超过90亿欧元(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逾130亿欧元)。薄睦乐预计,到2030年,中国有望占据全球化工市场的半壁江山,“巴斯夫集团的经济福祉取决于中国”。

“湛”新体验

“巴斯夫在项目之初就主动走进社区,通过搭建社区交流平台,让大家了解巴斯夫和一体化项目。”前任巴斯夫亚洲大型项目总裁魏尔士在退休前,参与了湛江社区咨询委员会的组建。

传统化工企业总伴随着高污染、高能耗的印象,让居民望而生畏。

2020年5月,巴斯夫发出了招募邀请,22名来自湛江社会各界的代表,组成了首届社区咨询委员会。

“最初,居民代表主要探讨安全、环保、运营等话题。后来,居民们愿意与公司员工沟通自己的一些想法。这说明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来了。”楼剑锋回忆说。

融入当地,参与发展,一代又一代巴斯夫人接力干。

4年前,湛江基地项目筹备建设时只有8个人,如今已发展到1000多人。未来将有超2000人,成为“新湛江人”。

罗巍是湛江本地人。在重庆念完大学后,他加入巴斯夫,担任数字化助理工程师。最近,他和同事们惊讶地发现,去东海岛上班的路开始堵车了,“这是好事”。巴斯夫等大项目纷至沓来,给湛江带来变化,也给他带来事业上的憧憬。

从德国远道而来的格利特·博安格,担任工艺安全、安保及应急响应高级经理。他在湛江的每一天,充满人间烟火,充满雄心壮志。

像博安格这样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正汇聚在东海岛上,展现巨大的活力。

“湛江基地作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7个一体化生产基地将是最智能、最安全、碳足迹最低的基地。”楼剑锋满怀期待,“巴斯夫在其它地方学到的好东西,都会落地湛江。”

这份变化在昼夜流转间逐渐显现——巴斯夫与“邻居”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重点项目“强强联手”,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湛江制造”的新戊二醇(NPG),将供应给知名聚酯树脂制造商浙江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正计划在东海岛建设一套年产10万吨的高端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工厂。

眼下,在广东各地,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湛江宝钢、中科炼化……一个个百亿级的重大项目加速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在广东雏形已现。

“2023年巴斯夫在中国的销售额预计占全球的15%,和中国市场的体量相比,巴斯夫的投资还不够。”展望未来,楼剑锋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在接下来的5到10年中,巴斯夫将继续全面推进大型在华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其中超过一半都将用于湛江基地的建设”。

更多“化学效应”

1888年,麦克斯·温克尔曼在德国汉堡创办漆料和漆器工厂,这是巴斯夫旗下鹦鹉漆的前身。那时还没有“鹦鹉”的标志。由于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温克尔曼选择了“中国人像”作为品牌标志。

上世纪90年代,鹦鹉漆“飞入”了中国,为国内的汽车市场带来了斑斓色彩,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色彩是涂料的精髓,它往往决定了消费者对于汽车的第一印象。”巴斯夫涂料业务部总裁霍励达(Uta Holzenkamp)敏锐地捕捉着中国市场对汽车涂料的需求。

巴斯夫每年都会推出《汽车原厂漆色彩报告》和《汽车色彩趋势报告》。他们发现,虽然2022年非彩色色系仍主导全球汽车市场,但在亚太地区,棕色、绿色和紫色在小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中格外流行。

江门成为巴斯夫打开这片新市场的“窗口”。

2016年,巴斯夫江门汽车修补漆生产和研发基地里开始运营。到2022年,汽车修补漆年产能已达3万吨。2023年2月,巴斯夫在江门基地建设首个亚太应用技术中心。

“我们在江门还设有颜色实验室,与国外实验室联合进行色彩实验分析、色彩数据库更新等工作。”霍励达说。

在霍励达看来,广东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具备从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到汽车修理的完整生态体系。

不止涂料业务,巴斯夫还有更多高附加值的高端项目先后落地广东。

1998年,巴斯夫聚氨酯(中国)有限公司在广州南沙成立。此后,巴斯夫造纸化学品(惠州)有限公司、茂名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巴斯夫涂料(广东)有限公司相继成立,涉及化工上下游多个产业环节。

“中国正在进行高质量转型,全球1/3的制造业都在中国,高端制造的份额越来越大。”在楼剑锋看来,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领域,中国领先全球,这些都要用到高端材料,巴斯夫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单这两大领域,体量就很可观”。

一家有着近160年历史的化工巨子,与中国有着近140年的情缘,他们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湛江基地世界瞩目,是我职业生涯最难得的经历。”在湛江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滚装码头项目经理黄丽萍用“面朝大海”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论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通向世界,通向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