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壮大新质生产力,广东如何破题?

发布时间:2024-01-26 15:59:53

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的脊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

连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发言中的“高频词”之一。那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如何破题?“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向科技、人才、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落地普及”……代表委员结合自身领域和本职工作各抒己见,共同为夯实筑牢广东“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出谋划策。

抢占产业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哪些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广东新质生产力?

省人大代表、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认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科技等产业,代表着当下和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可显著提升区域乃至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例如,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广东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发电以及绿色建筑等领域正展现出显著潜力。

姚志强说,新兴产业通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同时,也会催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尤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服务运营等领域,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并吸引高技能人才集聚。”

“推动机器人向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成为广东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省人大代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基础,从研发、设计、生产均有突出的供应链、人才优势,各城市在产业链上下游“各领风骚”,如深圳拥有服务机器人集群、东莞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日趋成熟、佛山产业链中下游布局加速,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创新雏形。目前,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广东造”,广东省在机器人产业链完备程度已居全国前列。

省政协委员、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董事长、广东华夏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欧阳少林则注意到,当前,广东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储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海洋工程装备、农业机械、食品工业等,这为广东构建领先的新质生产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根植于深厚的制造业产业土壤,广东“新”的因素正在累积,推动质变产生。就在近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发布,其中提及“推动发展智能制造”“强化制造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举措,再次体现出广东制造迈向“智造”的决心。

姚志强说,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推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可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生产力。广东强调“制造业当家”,有助于引导资本、人才和其他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黄源浩表示,坚持制造业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高端制造,对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制造业是广东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景,将先进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不仅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他以机器人产业为例,视觉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智能制造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学习优化生产流程,显著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欧阳少林看来,广东通过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出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可大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向科技、人才、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代表委员认为,要向科技、人才、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在姚志强看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往往依赖于核心技术的创新,但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且面临国际竞争激烈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他建议,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设和执行力度,提供专利申请、维权援助等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举办展会活动、推广试点项目等方式推动市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示范先行下好“先手棋”。

黄源浩则建议,推动机器人企业围绕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消费等刚需场景,率先在钢铁、石化、电力、汽车、家电等重点产业应用场景,通过政府引导、补贴奖励、试点示范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快速落地和普及。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建议加强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院所建设。”欧阳少林说,要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集聚更多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同时,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支持职业院校创新强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支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省人大代表、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工作室主任兼总经理助理蔡友华认为,原创技术策源、卡脖子等技术难题,具有周期长、投入大和专业性要求高的特征,需要一批特殊专业人才的引进,期待报告中提到的“支持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措施加速落地,例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这将减少企业专业人才流失,提升企业人才黏性,有助于高端人才的流入,更好提高制造业的‘含智量’”。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叶绮涵 王聪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