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问题牵动亿万家庭。用心用情呵护“夕阳红”,写好养老保障大文章,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热切期盼。
连日来,养老成为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会场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聚焦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加强社区适老化改造、推动“湾区养老”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多出“硬招”“实招”“好招”,推动“老有所养”迈向“老有善养”。
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覆盖基层
省人大代表、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院长曾江林说,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多样化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与老龄化速度和多元化需求之间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曾江林认为,广东要持续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构建城乡覆盖、功能完善、保障基本、供给多元、监管到位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和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曾江林建议,省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门组织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时,重点支持各地医养结合项目和示范性医养结合中心建设,在项目审批及省专项资金配套方面给予倾斜。民政部门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推动评估结果在全省范围互认、各部门按需使用,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提供依据和标准,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进一步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和质量。
省人大代表、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系党总支部副书记陈应娟长期关注基层养老问题。她调研发现,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已日渐丰富,但对于养老康复方面的供给仍有提升空间。
为此,陈应娟建议,应加大养老政策措施向基层的倾斜力度,促进养老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为基层老人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服务。推动基层养老服务信息化,为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及时应急服务。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扶持政策,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待遇,保障基层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供日间照料、膳食供应、护理保健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引起了不少人大代表的共鸣。
省人大代表,江门市蓬江区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总干事、五邑大学政法学院社工系讲师梁健玲关注到,广东全省已经建成了3000多家“长者饭堂”。她建议利用这个空间载体,引进民政、医疗、教育、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资源,打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适老化改造也是代表关注的焦点。“撬动银发经济首先要方便老人走出家门,推动社区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省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谢宏琴建议,加强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为方便老年人出行扫除障碍。
她说,一方面鼓励企业机构研发和生产适合老旧小区加装的小型电梯,降低成本加以推广。另一方面,建议社区加强社会治理,推广合理化加装电梯分摊方式,如按照楼层、使用频率进行费用分摊。
尽快形成养老服务“湾区标准”
近年来,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加强,“湾区养老”按下了“加速键”。2023年,粤港发布消息,两地将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纳入更多养老机构。
省人大代表、深业健康产业投资运营(深圳)有限公司福田区负责人黄慧梅认为,深圳和香港应该抓住时代发展契机,全方位推进、提升深港跨境养老服务合作,实现两地养老互补共赢。
黄慧梅建议,出台深港养老服务政策,着力推进深港合作新模式。同时,加强深港养老人才培养合作,与香港机构共建深港养老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湾区养老培训学院。
梁健玲在调研中发现,内地的养老服务资源仍未被完全盘活,香港的养老服务资源则较为紧张,港澳长者“北上养老”可以实现互补互惠。
对此,梁健玲建议,尽快统一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评价标准,形成养老服务的“湾区标准”,为专业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创造更多便利条件,补齐内地专业服务人才资源的短板。同时,在港澳地区加大对内地优质、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增进港澳地区长者对内地养老机构的了解。
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黄叙浩 许仪 崔璨 黄进 郜小平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