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始终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铁腕治污,强力推进突出生态问题整改,全力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2023年,我市优良天数272天,同比增加16天,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PM2.5平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5.2%,改善幅度全省第二;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到100%,首次实现2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
亮眼的成绩,来自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市生态系统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的精神。
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面对车辆尾气超标、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秸秆焚烧等难题,去年9月,我市出台了《襄阳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
数月来,相关职能部门坚决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加大废水监管执法力度,推进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形成了齐抓共管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同享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在襄阳都市圈提速发展的当下,兄弟城市间正以加强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源头防治为重点,打造联防联控联治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襄阳市沮漳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草案调研起草。与南阳市、十堰市、荆门市、神农架林区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和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市内各县域间机制全覆盖。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定期筛查制度,完成索赔金额125万余元。
打造智慧环保一体化监管平台,综合运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蓝天卫士”视频监控、走航溯源、雷达扫描、异味监测报警、企业排污“指纹库”等技术手段,结合排污许可、总量管理、建设项目清单等数据资源,实现智能分析、综合研判,提高监管精准度、有效性。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去年,我市对1个城区实施“一票否决”预警,对4个乡镇政府和22家企业实施否决。
聚力攻坚守护蓝天
“现在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颜值’与‘气质’持续提升,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1月28日,市民王女士沿着汉江散步满脸欢喜地说。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5.2%,改善幅度全省第二;优良天数比例74.5%,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优良天数272天,同比增加16天,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面对秋冬季的雾霾天气,我市多次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橙色预警应急响应,周密部署,多措并举,让“襄阳蓝”频现。
企业是污染物排放的主体,也是环境治理中的关键环节,在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中,更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环保担当。
我市2家钢铁企业,湖北立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有组织排放超低排放改造,武钢集团襄阳重型装备材料有限公司已完成有组织排放超低排放改造和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4家水泥企业中,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湖北谷城泰隆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第一阶段超低排放改造,葛洲坝老河口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改造。
推动产业集群整合升级改造。通过全面谋划废气治理项目,全年共淘汰43家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企业。完成29家化工企业的搬迁、关闭验收销号,比原定计划提前4年完成。
强化面源污染精细化管控。制定工地扬尘治理“八个百分之百”要求,市城区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在建房屋建筑项目和工程造价在2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市政建设项目,须安装扬尘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并接入市住建系统智慧工地平台,实时监控。
绘就水清岸绿画卷
全面整治后的枣阳沙河流域市区段像一幅流动的风景画,美不胜收。
“原来沙河环境不是很好,经过治理之后,环境好多了,空气清新了,水清了,我经常带孩子过来散步、锻炼身体。”1月28日,家住枣阳北城街道办事处东园社区的肖女士见证了沙河近年来的明显变化。
守一方水土,护一河清流。我市用心用情保护水环境、呵护水生态,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汉江襄阳段获评2022年度湖北省美丽河湖,市生态环境局获评湖北省巡查履职成绩突出的河湖长联系单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谷城县五山镇盐池河等4个试点流域内村容整洁、河美岸绿、生态良好。
编制《襄阳都市圈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规划》《南襄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行动》等规划方案,细化三级流域片区分区治理,明确七大行动实施方案,普遍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横向生态补偿、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实施流域精准管控和水质攻坚,制定滚河、西排子河水库、小清河、唐白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源管控清单,开展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提升行动,16家工业园区均建立“一园一档”,6家化工园区全部通过省级认定。
查、测、溯、治并举推进入河排污口治理。99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完成953个。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8条,省定21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超额完成109个。
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东风德纳车桥在节能减排、减污增效上,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及改善力度,主动淘汰2000余台套高耗能落后设备,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0%。
去年,东风德纳车桥、新华光信息材料等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华新水泥、力生电缆等15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省级绿色工厂30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3个,省级绿色产品6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谷城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唯一一个来自县域的国家级绿色园区。
深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严把环评审批关口,积极化解引进“两高”项目冲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落实总量控制要求,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排污权交易突飞猛进,2023年交易额1215.77万元,为2022年同期的2.7倍。
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延链补链。规上企业达91家,实现规上工业年总产值近400亿元、累计增速逾15%,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61%以上,2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为全省唯一。
系统推进“无废襄阳”建设。建立配套制度7项,48项考核指标、76项重点任务已完成过半,工作质效领先同批次试点城市。
2023年,全市新增省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37个,南漳县、枣阳市分别被命名为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现在好了,垃圾清理走了,没有难闻的味道了。”去年9月,省级环保督察期间,华冲水库周边垃圾清理完后,居民们满意地说。
环境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我市历次环保督察共剩余的9项整改任务均达到进度要求,2018—2021年警示片披露的21个问题已销号,2022年披露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交办的242件信访件均阶段性办结,整改做法受到国家有关部、委调研组肯定。
严格环境执法,开展“四不两直”检查。组织专项执法检查16项、园区交叉驻点执法3轮次,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55次,委托专业机构对53家重点企业进行综合“体检”帮扶。
去年,共监督整改企业一般环境问题2211个,立案504起,已下达处罚决定295件,实施查封扣押6件,移送行政拘留6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11件,7件执法案例被作为全省、全国典型案例发布,执法成效位居全省前三,被评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
集中开展环境问题治理“三查三促”行动,全年排查企业、场所3852个,整改问题隐患334个,推动各类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清仓。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今后,我市将坚持生态立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吴芳)
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