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邀全球人才来魅力湾区、实力广东、活力广州,感受珠江潮涌、领略千年商都、体验羊城精彩、成就人生梦想!”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
“诚邀各位英才共聚湾区,粤澳和鸣,共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2月18日下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分组讨论现场,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参会代表面向全球人才发出邀约。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视人才为珍宝。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发言中推介了香港汇聚全球创科人才的经验和做法。他说,近年来,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加强协作,今年1月,粤港两地签署《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加快人才发展深度融合。
“香港特区政府今年将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诚邀大家参与其中。”陈国基说。
“在人才引进方面,澳门特区政府自2023年8月起陆续开展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有序引进大健康、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各种领军人才。”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周昶行说,近年来,粤港澳在各领域有了深入交流,为三地建立人才协同机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广州是广深港、广珠澳“人”字形科技创新走廊双起点。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廉奕说,广州将围绕“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发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作用,实现广州人才、广州产业、广州市场与港澳人才、港澳规则、港澳创科的强强联合。
“广州将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打造中心型世界城市,增强人才发展战略性和体系性,在大力集聚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吸引储备一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岭南文化等方面的人才,为魅力湾区、新彩广州提供人才支撑。”廉奕说。
去年11月1日,深圳发布《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现了人才政策的整体升级。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步一说,深圳致力于打造“人才无忧”发展环境,让人才“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办无忧”。
程步一透露,深圳将于今年内启动实施“圆梦鹏城”项目,通过公开招募遴选产生一批人才梦想项目,助力人才事业起步、筑梦圆梦。
■会场聚焦
参会嘉宾为大湾区如何打造“人才蓄水池”建言献策
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这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
作为中国人口集聚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密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如何打造“人才蓄水池”,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在下午召开的主题为“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探讨大湾区人才发展之路,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以顶尖的平台与项目吸引人才
“预计到2025年,仅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缺口就超百万人,高层次人才更是一将难求。”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直言,面对发展新机遇,坚持实施人才战略、打造科技人才生态,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曾庆洪说,广汽集团正在从三个方面构建高水平人才生态:引“恒星”建“磁场”,发挥领军人才虹吸效应,激发人才吸引力;强“改革”创“机制”,开展职业经理人改革、推动员工股权激励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动力;筑“平台”汇“全球”,构建以广汽研究院为核心,美国/欧洲研发中心、上海前瞻设计工作室、厦门智能网联工作室为支撑的“三国五地”全球研发网络平台。到2025年,广汽全球研发团队将突破6400人。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也是大湾区聚集产业人才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涛介绍,通过不断推动产、学、研、政、企、金有机融合,实验室凝聚培养出一批懂科研、懂市场、懂管理、懂创业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
面向未来,他表示,实验室将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加强前沿与交叉学科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模态与生物医药的融合创新,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高端平台建设,以颠覆性技术引领产业变革,建成、孵化更多的高水平国际科创中心、行业领军企业,以国际顶尖的平台与项目吸引科技与产业人才前来创业发展。
探索粤港澳协同引才新模式新路径
“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交流的枢纽,可以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加强与广东省合作,创新联合培养、共同聘用等模式,吸引培养海内外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认为,在这方面,广东省创造性地结合粤港澳三地的区位优势,作出了积极探索。他说,研究院与港科大(广州)发起联合博士培养项目,致力于在无人机操作系统等新领域形成特色与优势,培养出具备产业实操能力的技术领袖。
“发展融合学科,有利于培养解决综合复杂性问题的领军人才,促进跨界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港科大(广州)在建校之初,就致力于建设一所独一无二的融合学科大学。除了突破传统的“院-系”架构,打破学科界限,该校在空间分布上,鼓励打散教师办公室,创造更多机会让不同学科教师相互交流、融合产生新的火花,实现新突破。
在加强粤澳合作、探索琴澳协同引才路径方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表示,将发挥琴澳两地制度和资源叠加优势,探索琴澳协同引才新模式、新路径,充分利用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依托澳大科技研究院、澳科大科技研究院作为引才平台,引进集聚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有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和项目落地澳门和横琴,并为他们提供无缝衔接的生活、工作环境。
“我们希望可以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以科研交流和项目合作引领,积极探索与大湾区高校共建创新中心。”季华实验室理事长兼主任曹健林建议,纵深推进与高校点对点互访交流,从校级战略合作深化至院系级、导师间的实际合作,进一步探索实习、就业创新、共建合作基地等新形式,推动人才联合培养立体化提升,为实验室发展、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学科交叉融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
■精彩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
未来我们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引育国际化人才的制度优势、地缘优势等,在教师和学生的深度交换交流和互访学习、跨境实习、港澳人才双聘兼职等方面发力,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国家和区域战略人才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涛:
针对医疗器械等领域建立包括龙头企业、大院大所、顶尖高校的创新联合体,开展智库咨询、人才交流、产业协作,推动粤港澳三地高层次人才集聚、流动。在解决国之所需的紧迫任务的同时,锻炼出一批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
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的优势,联动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先进光源等重大平台,探索完善联通粤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让新材料研究与其他研究成果产生化合反应、相互促进,为湾区产业增添更多活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
携手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新企业等,在港澳地区设立高端研发中心、医院或研究生院,全方位、多形式链接全球高端人才资源,为发展大湾区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未来新型高科技中医药产业服务。
季华实验室理事长兼主任曹健林: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人才支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聚焦新型显示装备、半导体技术与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三大主研方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及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与粤港澳各地的协作。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李赫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