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赢得战略必争领域的胜利。”
2月18日,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何以挺立科技潮头?新的产业机会与动能在哪里?企业如何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龙年新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广东将继续汇聚澎湃动能,不断奔腾向前。
如何挺立科技潮头?
积极拥抱每一次变革
走进鸿利达中山翠亨新区生产基地,数字化智能化元素随处可见,这里已实现全生产过程无人操作,从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全自动化生产。在移动5G网络助力下,通过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生产效能,翠亨新区生产基地已发展成该集团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心。
“5G赋能制造业,未来工业互联网将朝标准化方向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像5G这样的先进网络,与人工智能算力构成的算网融合发展,也将为广东挺立科技潮头提供全面支撑。
位于深圳的联想南方智造基地,2024年以来数智化生产不停歇,联想在日前宣布,将于今年上市AIPC(人工智能电脑),这意味着,像PC这样的智能终端的AI化,他们与5G先进网络的融合发展,将带来无限可能。
当传统汽车向智能化、电气化转型中,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一路冲刺。“比亚迪去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300万台,同比增长了超过60%,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奇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数据显示,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9年的15.59万辆提升至2023年的253.18万辆,以绝对的领先优势稳居全国第一。“去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王传福说,未来两年比亚迪将有七艘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推动广东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
继蒸汽、电力、计算机为代表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到来。
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不同于以往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及中国企业只被动接受了工业发展的成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有了中国的身影,中国有望成为其中的主角。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带来新的产业机遇。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00亿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浪潮滚滚向前。这一次,人类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近日,AI新锐巨头Open AI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一段简短文字即可生成电影级逼真场景。面对不可逆转且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应该如何赶上这趟列车?
一方面,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
作为中国甚至全球互联网行业桥头堡的广东,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同样没有缺席这场盛宴。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广东现存23.1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而广东在背靠腾讯、华为等大型科技企业的背景下,更有底气在AI赛道上抢占先机。
此外,广东在游戏等产业上的“遥遥领先”,也为像Sora这样的新技术落地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游戏行业往往是最适合新技术落地应用的“练兵场”,而广东在高质量发展的春风之下,AI新技术也必将能够找到最适合发展应用“归属”,扬帆前行。
另一方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肩负着“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任务。
“最近Sora的诞生,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数据智能变革的来临。每一天,从生活到产业领域,都可能面临变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副院长郑海荣表示,医患的交互、诊疗技术的精准交互乃至医学培训等,都存在大量机会和变革。
在郑海荣看来,广东的创新链有着很坚实的基础,现在需更关注的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带来的变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关注用何种组织方式和转化机制,聚集顶级科学家,来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发展。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变革,也是一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比拼。这一次,广东有机会挺立在科技浪潮的潮头。
如何增强新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勇立潮头,广东一往无前进军科技创新“无人区”,抢占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广东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向空天探索。广东是无人机产业大省,拥有大疆、亿航、丰翼科技等一批无人机领先企业;无人机航线开通数量排名全国前列。以深圳为例,2023年,当地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累计开通156条,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超60万架次。到2025年,预计开通22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链上企业突破1700家,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向微观进军。作为高科技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向深海挺进。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就谈到,广东在海上风电下了先手棋,构建了1200万千瓦的装机量,到“十四五”期末,广东风电装机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可以带动4000亿投资,形成以海上风电、海洋能源、海洋经济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再做强一些,从全球规模上看,再多走一步,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是可以的”。
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卫星通信产业未来有望进入万亿级市场空间,它不仅丰富了远洋通信、石油勘测、应急救援等特殊应用场景,填补了全球80%以上陆地和海洋没有通信网络覆盖的空白,还激活了包括运营商、零部件厂商、设备商等整个庞大产业链的创新动能。”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鹏程认为。“因此,谁在卫星直连手机这一赛道领跑,就意味着在‘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6G时代,掌握非地面通信的标准制定、规则塑造的话语权。”
目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太空探索”“探索家”商标,华为甚至提出了太空宽带计划,表示可利用太空卫星网络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全球范围内覆盖,其传输速度高达100Gbps以上,远超传统通信网络的极限,预计有望在2030年正式落地。此前,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华为手机横空出世。而目前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已经开设了卫星通信的套餐,在广东区域内已有不少尝鲜用户。更为重要的是,卫星通信还是6G空间的先导。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率先布局卫星通信是下了一盘“大棋”,真正瞄准的方向是6G。
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无人驾驶、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在广东,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与此同时,以原创引领技术、走在全球前沿的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何突破“根技术”?
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美的坚持‘科技领先’核心战略,构建了全球研发网络,将继续聚焦核心技术与前沿产业,坚定研发投入,改善人才结构,变革创新体系,高标准建设美的全球创新中心、蓝橙实验室、创新科技园等研发平台。”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表示。
数据显示,过去5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过500亿元,2022年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
“作为扎根广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TCL在新的一年,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坚定全球化布局,以自身发展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TCL创始人李东生这样展望该企业新一年的计划。
TCL科技加大对量子点显示材料合成、新型器件结构、喷墨打印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合作,不断突破下一代显示的关键技术,持续投入Micro-LED显示技术,推动公司在该领域从材料、工艺、设备、产线方案到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布局。
从美的、TCL等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和发展计划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是关键词,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是这些龙头企业未来持续挺起腰杆子的根本,成长为世界级创新企业,需要瞄准战略新兴领域,不断推动研发投入的提升。
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广东逐步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46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广东着力培育若干链主企业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群。
在广州市南沙区,巨湾技研的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正批量生产行业领先的超快充、极快充动力电池。
巨湾技研精准定位动力电池的补能缺陷,以正、负电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等材料的研发、优选与匹配作为重点突破口,实现了技术攻关,成为行业率先实现超快充动力电池量产的独角兽企业。
以抢占高地为战略目标,零部件技术攻关与产业配套、市场需求契合,是广东动力电池发展的特色之一,这一过程中,广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土市场、完备的跨行业技术储备和生态环境为动力电池零部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动力电池的攻关与领先,也彰显了广东进一步切入庞大价值链的核心竞争。
以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整车企业,以巨湾技研、孚能科技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在以差异化的技术储备和规模化量产能力,助力广东抢占“车能路云”融合产业生态的发展高地。
类似的,我国生物医药也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以基因药物为例,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生产转化难等,都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生物医药创新极度依赖高端研发人才。广东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加码,瞄准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广药集团将积极拥抱‘科技的春天’。”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目前,广药集团科研项目超200项,在研一类新药达21项,创历史新高。同时,企业与国内外多所一流高等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核心的颠覆性原创性技术,都在科学家的脑袋里,在实验室产生的Idea、技术里,这些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郑海荣表示,要构建创新平台、好的转化方式,“让创新要素高效转变成新质生产力,否则只能叫创新要素,停留在创新半成品”。
当前,广东正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这也表明,伴随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在“无人区”领跑,“拿来主义”已经行不通,必然要强化原始创新、底层创新,才能在这种高科技的竞逐中持续领先。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姚翀 魏泓泉 拱千舒 叶丹 严慧芳 许隽
统筹:郭小戈 郜小平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