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视窗

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

发布时间:2024-02-29 09:59:30

  本报记者 明绍庚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全国人大代表、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官启军始终聚焦教育领域,关注科学教育发展新动向。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她还在反复打磨起草的关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官启军认为,中小学科学教师短缺、科学教育资源供需不均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科学教育”格局的形成。伴随科学教育理论、实践的创新发展,科学教育内涵呈现新的变化,我们要通过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把全链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前置到基础教育阶段。

  官启军建议,要面向中小学科学教师展开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优化专业科学教育的师生比例。同时,要变革科学教学的理念与方式,积极开展面向科学素养、科学实践和科学本质理解的实验教学,创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和竞赛项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科学思维与视野。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主体,还涉及师资、教学、资源等相关联的环节要素。”在官启军看来,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既要优化科学教育主体格局,引导企业、社会机构开发科学教育资源,让资源为教育服务,让科学教育流动起来,又要畅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通道,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让科学家从学校的“贵客”变为“常客”,还要持续优化数字智慧平台,增加科学课、科学教育资源库,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真实科学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并积累经验,让学生经历“从一个问号生成更多问号,并最终变成一个个感叹号”的过程,更好促进我省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素质后备人才“基座”更加稳固、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涌现。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