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田成了“新时尚”
3月2日,淇县西岗镇卧鸾村,李文周忙活着给小麦浇水施肥,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视频,不少农技专家随即发来语音询问小麦生长情况。
李文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手机里存着不少省市县农技专家的联系方式,一举一动都备受专家关注。
“跟着专家学的时间长了,咱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李文周说,今年春管遇到了新情况。往年2月下旬温度比较高,正常打完除草剂和杀菌剂后,3月上旬浇水施肥刚好赶上小麦拔节。今年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一直不稳定,预计3月7日以后才能打除草剂,而大户浇水施肥时间长,会耽误3月中旬小麦拔节时的有效水肥利用。所以今年先浇地追肥,再打除草剂和杀菌剂,肥料在地转化几天,正好在小麦拔节时使上劲。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能极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2017年,外出打工多年的李文周回乡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创办了鹤壁市淇县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从那时起,李文周就与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结识,两人常通过手机沟通交流小麦的生长情况。
2021年,我省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李文周的600亩地位于良相坡蓄滞洪区,大水冲倒了仓库,农机生锈、粮食发霉,李文周一度想把地撂荒。“李文周一个七尺男子汉,当时在我面前嚎啕大哭。”郭天财对此印象深刻。
“村看村户看户,人人都看示范户。大户弃耕,很可能会影响周边一些农户不再种地。”当年7月和9月,郭天财两次来到田间地头,用晚播不一定减产的实例鼓励李文周重拾信心。
“郭老师耐心劝我不要着急,越是晚播越要精细整地,让我深耕、深松、放墒后,再整地播种,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全套晚播小麦管理方案。”李文周说,不仅省里面的专家,市县农技站的专家也全程指导,天天到地里来,次年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到1400斤。
今年开春以来,李文周几乎每隔两天就给郭天财发一些麦田的照片和视频,过两天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还要到地里实习。“专家保姆式的悉心指导,让我种地更能放开手脚了。”李文周说。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保障。我省成立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全方位呵护小麦生产。过去种田凭经验,现在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注重采纳农业专家的意见,科学种田成了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轮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万余人次,形成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机制,省市县每年推介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000余项,示范推广到位率95%以上,从种到收,为农民保驾护航。
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在郭天财看来,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产业经营主体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要稳定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壮大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推广完善“一技一团”、“一业一团”、“一县一团”、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