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小学生作文喜获“银奖”? 当心!作文成书“老套路”卷土重来

发布时间:2024-03-28 18:49:40

“XXX作者:你好!”“你是数万名作者中,经提名、初评、复评,层层选拔,报评委会研究,被评选为本年龄段获奖作者之一,你的作品被评为:银。”3月20日,就读于南京建邺区某小学的超超(化名)从学校拿回来一封挂号信。信中的“获奖通知”告知,他的一篇作文获了大奖,而且可以编辑成书。但是如果要领取奖杯、证书,拿到收录这篇作文的书籍需要至少缴纳398元。“有点蹊跷,我们并没有参加这项比赛。”超超的母亲梁女士,向交汇点新闻爆料,希望把这件事弄个明白。

【事件】

一篇没有参赛的作文却摘得大奖,想领奖要先交钱

“妈妈,我的这篇作文没有参加这个比赛呀。”拿着“获奖通知”,超超也有些疑惑向妈妈询问,“是不是帮我投了稿?”梁女士仔细查看了这份由“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评委会”寄来的“挂号信”后,也是满脑子的问号:“超超‘获奖’的这篇作文,我只向咱们这里最权威的一份晚报投过稿,而且就只投了这一家晚报,刊登以后,我们拿到了样刊,但这是去年的事情了。这项比赛,我们确定没有参加过,怎么就拿了‘银奖’呢?”

更让梁女士不解的是,想要领奖还有条件。梁女士告诉记者,“获奖通知的意思是,首先要同意将超超的这篇作文编入《中国青少年优秀作品选》,然后按照最基础的套餐‘5本平装书籍+2本高档证书(包括指导老师一本)+纪念本+奖杯 金额398元(推荐)’付费后才可以‘领奖’。”

“作为家长,孩子获奖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这件事却让我们高兴不起来。”梁女士表示,这种“莫名其妙”的奖项直接寄送挂号信到学校,孩子作为第一经手人,拿到了获奖通知书,“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一扔了之,怕伤害孩子的荣誉感,毕竟是孩子亲手写的作品。”梁女士担心地说道。

梁女士还注意到,获奖通知上还写有这样的内容:“目前,国家教委已明令禁止奥数成绩作为升学考试的加分条件,而由作文分数取而代之。升学考试在不断加大作文比重,而练就一手漂亮的文笔,会让您的孩子在未来占尽先机,轻松赢得高分比!”面对这张“获奖通知”梁女士不置可否,她希望交汇点新闻帮忙调查一下。

【调查】

颁奖“协会”和单位竟然查询不到任何信息

在收到梁女士提供的“获奖通知”后,记者看到,其在显著位置盖有4个印章,按照前后排列顺序分别是:“北京芊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中国新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组委会”。

据这份“获奖通知”称,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已经举办了27届,编辑出版过获奖作品选多本。然而,记者通过企业注册信息查询,北京芊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注册仅有8年时间;而“中国新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则查询不到任何信息。更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社会组织备案查询,“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也并没有任何登记信息。

面对无法匹配的大赛举办时间和无法查询的单位信息,记者拨通了“获奖通知”上提供的“联系电话”。接线的是一位自称是北京芊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要求记者提供“获奖编号”后,他告诉记者,超超获奖的作文是他们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优选出来的作品。他们的参赛渠道,可以是投稿、推荐,也可以是由他们从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优选。

在被问到,如果不购买获奖作品选,只选择领取奖杯和奖状可不可以?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也不是不可以,但仍要缴纳费用并支付运费。当记者询问“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是怎样一个机构时,该接线员咳嗽了几声,并不断解释说自己身体不好,讲话比较费劲,“只能告诉你,这不是官方组织”,随后该工作人员向记者一再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具体详细的获奖及出版物咨询要添加一个名为“中国青少年作家1”的微信号后进行。

“我只能告诉你,出版单位是香港的,其他你要加微信咨询。”随即,该工作人员又用强烈的咳嗽声以及身体不好为由,让记者第二天上午打电话向“更加了解大赛信息的工作人员询问”,便结束了通话。

【当心】

多地连续数年都曾遇到类似“获奖”案例

根据梁女士提供的超超的作文信息,记者注意到,上面有超超所在学校和班级的详细名称。“其实,仔细想一想,拿到孩子学校地址和班级信息非常容易,根据报刊上面的学校名称用地址查询就可以准确填写挂号信的邮寄地址了。”梁女士告诉记者。

在挂号信中随“获奖通知”一并寄送的还有一张“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及作家讲座”宣传页,其中列出了“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评委会”编委、嘉宾,其中不乏文学领域的知名作家、出版机构编辑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然而,在经过一一查询后发现,除了已经注明去世的编委、嘉宾外,其他多位知名人士也早已经去世多年。

当记者向省内几家主要刊发青少年作文的报刊询问后得知,从2009年开始,就有很多家长询问“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的一些情况。浙江、湖南、山东等多个省份的多家媒体也分别在此后的多年间对此事进行过调查。但“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依然在举办。

在记者电话询问那位工作人员时,他如是讲:“你是不是怕遇到骗子?”“现在我们只是征求家长的意见,同意就办理,不同意放弃就可以了。”随后,又是一阵强烈的咳嗽声,让记者添加微信,进一步进行咨询。

【提醒】

别让“老套路”把孩子套在虚假的荣誉里

今年,南京杨女士家的孩子即将“小升初”,在学区之外她想让孩子“冲”一下口碑不错的民办初中,正在整理孩子的“简历”。她直言:“尽管我很鼓励孩子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但是,前提是‘学有余力’,不要看中这些所谓的奖项。”据杨女士所知,所谓的作文获奖可以加分、可以优先录取,“这些都是谣言!至少在咱们这儿是完全没有的事情。”

记者在调查发现,面对“获奖通知”上最低398元、最高1520元的领奖套餐的付费标准,一些家长表示费用可以接受,有的甚至表示:“并不是什么大钱,即便奖项不是真的,但是可以鼓励孩子,如果能拿到印有孩子作品的书,也是一个纪念。”

“这类比赛之所以存在了很多年,即便是不停地强调要谨慎参与,但总有‘愿者上钩’,这就说明了这类活动的组织者摸准了一部分家长的心态。”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态度鲜明地告诉记者,“一定要让孩子明辨真相,不能用虚假的奖项作为鼓励孩子的方式。要让孩子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学知识、认认真真地慢积累,才能在社会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荣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