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广东夯实制造业“家当”,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4-04-12 17:38:41

“订单多了,我们更有信心。”随着供应链持续调整库存,叠加AI等技术创新赋能,深圳德康威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万亮明显感受到消费电子、半导体市场的“暖意”。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深情寄语,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力军”求新求变,“生力军”厚积薄发。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质”致远??

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占全省GDP比重已超四成

“距离正式通线量产指日可待。”在广州增城,我国首条12英寸传感器及晶圆制造项目正进行投产前的准备,增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兴奋地谈起今年的计划:6月完成首批设备安装,年底完成满足良率的产品下线……投产后将加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半导体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带动性强、辐射范围广。今年以来,作为广东第一大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强势回暖,仅前2月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便同比增长23.2%。

阵阵“暖意”袭来,显示出支柱产业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支撑。近年来,聚焦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不断增厚夯实制造业“家当”。目前,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占全省GDP比重已超四成。

在广东科优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粤清手中,一个手机大小的气动电磁阀汇流板显得毫不起眼,但其小小身躯内,却藏着一道可在任意位置悬停的高精度电磁阀。近年来,他“削尖脑袋”钻进细分市场,不断投入研发和技术改造,“开展生产线提质增效技术改造项目后,产品产量增加了4倍,产值翻了3倍”。

行走在南粤大地,产业求新求变的故事随处可见。大到汽车和装备制造,小到珠宝服装乃至日常的消费品,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蹄疾步稳。

——从“制造业当家22条”,到全国首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为夯实制造业“家当”保驾护航。

——从“降低制造业成本十条”到工业投资跃升行动,广东推动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中配置。2023年广东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000亿元,今年还将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推出一批新的惠企政策。

——从“技改十条”到开展工业技术改造“双增”行动、打造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行动,广东“一业一策”推动“老树发新芽”。今年,将再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信部电子五所副所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特邀专家王勇认为,广东要以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为抓手,深挖产业发展潜力,补产业结构短板,推动传统支柱产业优存量调结构,重点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构建起各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向“新”而行??

五大未来产业

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横越珠江,掠过广东省博物馆、花城广场等地标性景观,向着广州塔飞去……近日,小鹏汇天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旅航者X2首次飞跃广州CBD。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飞行汽车”产业链创新链集聚态势,期待未来将其打造为科技新名片。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未来产业已成国际竞争的焦点。到2030年,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正在南粤大地加速聚力成形。近年来,广东获批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增至5家,高居全国第一;累计获批25家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6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技术难度大、壁垒高。“我们组织几百个工程师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在高容量、小尺寸两个技术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潮州三环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说。

在创新的协奏曲中,企业唱主角。广东持续实施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支持优质企业练好内功、拼搏未来。目前,广东的世界500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数量稳居全国前列,一个上下游紧密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已然成型。

在深圳,以比亚迪、欣旺达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抱团向上突围。“我们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催生壮大新质生产力。”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越来越多企业不仅仅埋头研发,还积极融入制造业创新体系,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位于深圳龙华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内,既有与稳健医疗、亚辉龙等龙头企业共同设立的联合实验室,也有与初创企业、与中心孵化企业共同设立的联合实验室。该中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赫家烨感慨道,需求端和技术端擦出的创新“火花”,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一线案例

“转”出新天地

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开局良好

4月初的北部湾,海风暖意渐浓。一艘艘载着眼镜原材料与设备的货船,从乌石港码头出发,驶向大海彼端的越南加工厂。“国际形势风高浪急,要懂得因势利导,在改变中抓住机遇。”伫立在粤西海岸眺望货船远去,广东碧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仲平开始了新“下南洋”记。

去年,他把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眼镜工厂的关键生产环节搬到家乡湛江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加工装配等环节转到人工成本、出口税收更低的越南。“两地产业协作,有助于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他说,“园区离中越边界的东兴口岸仅需3小时路程,离东盟的距离优势明显,物流成本低,为碧辉实业与东盟、与国内外市场的协同合作创造了条件。”

不仅如此,雷州有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是几个国家战略叠加的地区。“来雷州考察过的企业家,都认为这里是投资热土。”唐仲平带着20多位珠三角眼镜业的企业家到雷州考察,“多个企业都在考虑与雷州洽谈办厂,打造眼镜生产集群,大家一起共赢发展。”

不过,项目推进背后并非一帆风顺,就如产业转移中必定会经历“阵痛”。

起初,很多原来在外地的管理团队不愿搬到雷州,唐仲平就发挥“好客之道”,带着大家来雷州旅游,逛东海岛、雷州博物馆,吃海鲜大餐。

“大家发现,和外地相比,雷州的工资待遇更高、设备更先进、工厂规模更大,便决定搬过来。”唐仲平笑着说,只要把吃住工资待遇问题解决了,大家自然就想留下来。

有了稳定的团队,业务便高速运转起来。唐仲平也马不停蹄地在雷州越南两地奔波,签下了不少订单。

新一轮产业有序转移大幕开启一年多以来,以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动仗”,在南粤大地全面打响。一个个像唐仲平这样的创新创业者,在一个个主平台中“转”出自己的新天地。

来自广东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实施以来,广东高标准推进“万亩千亿”级园区载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其中,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开局良好,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310.9亿元、同比增长8.9%,累计新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超700个。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曾良科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