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超20万中小学生参与的这场比赛,为何而办?

发布时间:2024-04-15 20:57:20

“为什么说,写诗不是‘活在当下的苟且’,而是遥望‘未来的远方’?因为对一个人来讲,如果童年没有梦想,就意味着青春没有激情,决定着成年可能缺乏创造力。不只对人,对一个民族的塑造也同样如此!”4月13日至14日,在第十七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现场,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叶水涛呼吁,近年来国家很重视拔尖创新人才,但这类人才的早期培养,不应只限于科技领域,“中华民族不仅要大科学家,也需要大诗人”。

此次在南京市中华中学举办的为期2天的总决赛暨颁奖典礼既是一场盛宴,更是对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的探讨,也是对“诗与教育”“人的成长和民族性格养成”的解构。

不可忽视诗歌教育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功能

“文化关于国本国运。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现代与未来的中国。省里举办多年的诗歌竞赛,正是传承诗歌文化、继往开来推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实践。”在南京市中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兵看来,表面上,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是每年都会举办的赛事,但本质是在江苏这片热土孕育既有传统文化涵养,又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是由省教育厅批准的一项活动,旨在弘扬中国诗歌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文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据悉,本届竞赛从去年10月启动,分各赛区(大市)比赛与全省总决赛两个阶段。此次,全省共有超20万学生参与,其中参加总决赛的选手,都是各赛区激烈角逐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子。

“比赛是一项重要实践,但也并非为赛而赛。”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卫伟表示,实际上高质量办赛的显著标志,是强化竞赛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锻造基础教育各校的文化品格。

诗歌教育,显然不能与诗词背诵简单画等号。现场不乏专家表示,诗歌教育,不是消耗学生精力、浪费学习时间。也有业内人士坦言:“虽然我们常说增强文化自信,却往往有所偏颇,认为诗歌文体的创作‘仁者见仁’,对学生成绩提升难以把控,因此不愿孩子投入时间。舍不得投入,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时代需要大诗人、民族性格的养成需要诗性,虽然诗歌与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多数孩子以诗谋生,但不可忽视,要让他们从小拥有一颗珍贵的诗心,为理解中华“埋下种子”。

“如果你不是中国人,就不会知道天涯有多远、断肠是怎样的思念;如果你不是中国人,便无法体会有一种愁,叫‘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何要写诗?为了民族复兴,为了我们都是中国人。”姚卫伟说。

写诗是孩子成长中修炼心性的重要旅程

来自徐州市沛县大屯矿区第二中学的学生郝思博,在谈到何时喜欢上诗歌创作时,向记者吐露,“不只书香世家有所影响,而且是诗,让我从考试的失利中振作起来”。

那一次,郝思博翻阅的是毛主席的诗歌,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触动了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感染鼓舞了他。

“成长过程中,诗歌教育、诗歌创作显然是必要的。”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学生张宸认为,诗歌是求学路上情感宣泄的重要“出口”,但不止于此,诗歌创作锻炼着同龄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乃至观点提炼能力和表达力,让人能更加深刻地触摸社会、感受自然。“我认为写诗要有保持好奇、保持敏感、保持脆弱、敢于释放等特质。”张宸说,好奇心让青少年在成长中不断探寻未知事物、了解事物,了解是表达的第一步;敏感让青少年体察身边的变化,有变才有诗,歌颂动态的事物才有活力;而脆弱能让青少年与身边生命共情,星的暗淡、花的零落,都能勾起最真实的情感,如此才不会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写诗是我们成长中,探索事物、认识社会、修炼心性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哪个孩子不重要呢?”张宸感慨。

张宸感触的背后,也流露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为了好成绩、好未来,不少学生埋头于课本、放松时沉浸于手机和平板,平日上下学车接车送、对社会缺乏有效感知,更难以派生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人,教育本质也是育人。尤其青少年,他们处在三观形成关键期,要成绩但也要抬头看看世界、培养社会人格。”业内人士提醒。

“正是因为有次参加诗歌比赛,体会到了诗人余秀华笔下那种,‘写诗的时候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境界,我才爱上诗歌,喜欢上在白纸画卷上,自由书写灵动的思绪。”滨海县实验小学新建南路校区学生韩世卿直言,诗歌创作与诗歌教育,让她增长智慧、丰沛情感,更加关注和留心所处的社会。

诗歌习作与课改要求紧密相关并非可有可无

诗词理解当前是中高考重要题型,但很长时间里,诗歌从未列入高考作文文体。这是否意味着,中小学诗歌写作不重要?

“不是不重要,是诗歌评分太不容易。青少年在考场上写作诗歌,有时甚至让阅卷老师束手无策。”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马斌直言,有些学生事实上写得非常出色,做到令成年人难以企及的事。

不过,这一局面已有改动迹象。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有个“微写作”,要求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题目一经公布,有如巨石投水,“诗歌除外”的定式开始松动。

深究影响中高考改革的关键,事实上还是课程标准改革。

“省教育厅一向非常重视中小学诗歌教育、诗歌竞赛。”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洪港介绍,新课改提出的语文4大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分别对应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理解能力,而此次大赛中,诗歌鉴赏、创作、朗诵等,恰恰指向新课改要求的核心素养,“一旦拥有这些素养,学生相关能力将迁移到任何形式的文体中,远不止诗歌。”

“总决赛的笔试,不仅能检验孩子的诗歌才华,更重在考核他们的语文能力。”大赛评委、南京市第一中学语文名师魏荣葆告诉记者,例如诗歌语言运用的情境题设计、单选题与多选题的分析理解力设计等,都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跨界学习能力的考验,“全省诗歌总决赛的笔试命题环节,不仅呼应国家新高考改革,而且也表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前瞻意识,与语文新课标和课程建设务实地结合起来。”

从首届比赛举办算起,叶水涛已连续参加17届大赛。诗歌教育对学生和教学的影响,他无比熟悉。“为何课程标准在变?这不仅源自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还在于基础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叶水涛希望,家长给予子女更多理解和支持,“常怀诗意与梦想,才能走得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通讯员 邬海彦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