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教授去世,他在江苏曾留下“崧泽王”等题字

发布时间:2024-04-16 19:04:44

2024年4月14日,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就在去年12月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严文明教授。严教授也是纪录片《何以中国》的学术总顾问,是中国考古界泰斗级人物。他在江苏曾留下几处题字,在谈及良渚文化时论述了江苏相关遗址的重要性。

如今在苏州张家港博物馆,还保存严文明教授为东山村遗址的题字“崧泽王”。

东山村遗址位于张家港金港街道南沙办事处东山村的北部,是目前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崧泽文化遗址,先后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二批江苏省大遗址名录等。

张家港博物馆馆长钱峻当年曾参与了东山村遗址的发掘,他回忆了严文明为遗址题字的过程。2008年10月的一天,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员们发现一处新发现的墓坑不同寻常,大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后来名震学界的90号大墓——“崧泽王”。 

钱峻介绍,90号大墓是东山村遗址发现的崧泽文化早期最大的墓葬。其中5件大型石钺放置于墓主人头部和身体四周,石钺在当时是军权和王权的象征;此外,在墓主人头部附近还发现了一件石锥,表面呈褐红色、磨制非常光滑,可能是一件制玉工具,这表明墓主人生前还握有生产玉器的大权。90号大墓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等级最高的崧泽文化时期墓葬。

“90号大墓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国内众多知名考古学家先后亲临遗址现场参观考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来到遗址现场,站在90号大墓旁思索良久,才郑重开口道:这就是崧泽王啊!后来我们有幸请严先生专门题写‘崧泽王’三字,并将该题字保存在张家港博物馆。”钱峻说。

在宿迁市博物馆,还保存有严文明教授的题字“顺山集文化”。

顺山集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2010年至201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县博物馆对顺山集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

作为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顺山集遗址距今约8500年至8000年,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水稻田遗迹、最早的陶灶、淮河下游同时期最大的壕……它的发现,将江苏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500年,遗址中出土的稻谷标本,是江苏被誉为“鱼米之乡”最早的实物见证。顺山集文化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

据宿迁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伍苏明介绍,2016年4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70多位知名考古专家学者来到泗洪,召开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根据甘恢元、朱雪菲、闫龙整理的《顺山集文化诠释淮河流域八千年文明(专家讨论发言摘要)》,严文明在发言中进行了高度评价:

“顺山集遗址和韩井遗址的发掘,开展时间不长,韩井遗址正在发掘,顺山集遗址考古报告都出来了,工作效率非常高。整个发掘过程是从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做工作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注意到遗址的方方面面。在取样方面,不是光找陶石器,很多植物、动物、人骨各种标本,包括大的标本、微观的标本,也都采集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这么多的成果,我认为这是一个高水平的工作。” 

此外,严文明教授还提到科技与考古如何结合的问题,考古与文献之间的关系,并把考古学定义为“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历史的科学”。他还专门为“顺山集文化”题名。

据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及《大众考古》编辑部贺云翱教授介绍,2013年《大众考古》创刊之时,严文明教授应邀为该刊题词鼓励,先生对《大众考古》的关心和支持,编辑部同仁感念在心!

严文明教授在他的多次讲话中对江苏的史前遗址都有较大的关注。

2016年11月26日,严文明教授参加“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论述良渚文化分布时提到:

“良渚文化是广泛分布于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良渚古城同如此广阔的地区是否只有文化上的联系,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实际控制?我们知道良渚古城的核心地区之外还有不少著名的遗址,包括上海的福泉山、苏州的草鞋山、昆山的赵陵山、无锡的邱承墩、常州天宁的寺墩、江阴的高城墩等,都是用人工堆筑的小土山做墓地,苏秉琦先生形象地比作土筑金字塔。”

其中,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由于遗址跨越多个年代的文化层次,因此被业内专家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赵陵山遗址位于昆山市张浦镇,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邱承墩位于无锡鸿山,为特大型战国贵族墓,从上往下还依次叠压着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地层堆积。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高城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又一座规模大、有严谨的布局规划和严格的建筑方法建筑的高台墓地,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刘斌著,2022年出版)的序言中,严文明教授表示:“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草鞋山遗址M198墓葬是一座典型的良渚文化类型墓葬,其中有3件玉琮,第一件出土的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苏州吴中区的张陵山遗址,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近似良渚玉镯就出土于此,整体形制与良渚玉镯高度相似,也可以认为是良渚典型器玉琮兽面纹的前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