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领兵打仗, 先学算账

发布时间:2024-04-16 19:05:39

前不久,我到蓬莱水城戚继光纪念馆参加学习教育活动时,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对戚继光所创“鸳鸯阵”有了立体的了解。戚家军凭借此阵,把倭寇打得闻风丧胆。这个阵法复杂精细,且不说创造设计这一阵法,就是能够把它学习应用到娴熟,“算账”功夫也要十分了得。

会算账,是一个优秀将领的看家本领。行军打仗,得先把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以及军力、保障能力等方面的账算清楚了再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失误提高胜算。很多善打胜仗的将领,都是算账的高手。这种算账,既包括战略大账,也包括某个具体战役时间长短、人员规模、排兵布阵、粮草供应、奖惩措施等细账。当然,有些将领自己算术不太好,可能需要依靠谋士或幕僚,但无论谁负责这事,账都必须首先算清。

先要善于算大账

在战场上,很多计谋的实施需要依赖算账的结果来决策。该算哪些账,这些账又该怎样算?兵书中有丰富的记载与阐述。从一位军事将领算账的视野与计算过程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其智慧大小与谋略高低。

优秀的将领首先要懂得算大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谋远虑,要有战略高度,有大局观。

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是《孙子兵法》。一开篇,孙子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体现了孙子对战争的一种战略认识。从战略高度看战争,他的态度就是要慎战。这就是算大账。所以,他特别提到,对此“不可不察也”,即明确强调,大账不可以不算清楚。

在首篇《计篇》,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战争虽然还没开打,但经过详细分析计算,取胜的条件非常充分,那么可以预计打胜仗;反之,则可以预计不能打胜仗。算来算去,要是连一个取胜的条件都没有,又怎么能打胜仗呢?因此,孙子才说:“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把账算一算,胜负已很明了。

这种庙算,相对来说比较宏观,主要还是从大局上去分析。在“慎战”前提下,往往就要探讨战争的正义性、用兵的大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马上皇帝。他在当皇帝之前,封号为秦王,就早已经率军四处征战且战果累累。他本人熟谙兵法,也常与手下将领讨论用兵之法。

常被唐太宗召见的将领当数李靖。李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作战善于出奇制胜,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李靖还著有兵书多部。明太祖朱元璋称赞“文武兼资”的几人中,就包括李靖。

唐太宗与李靖探讨的话题中,用兵之奇正虚实是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其实主要就是“算大账”。

唐太宗认为,13篇《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概而言之“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

在唐太宗看来,唐朝的很多将领谈起“避实击虚”头头是道,一旦面临实战,却常常做不到避敌之实而击敌之虚,反而会让敌人识破虚实而有机可乘。

李靖赞同唐太宗的观点,同时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且安识虚是实、实是虚哉?”

唐太宗接着问: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奇正在我,虚实在敌”?

李靖回答:“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

作为这一段讨论的结果,唐太宗总结:“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并要求李靖“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耳”。

君臣二人都认为,把用兵之奇正虚实这笔大账算明白了,也就意味着对战场大势把握准了,攻防进退就会有清晰的章法。他们善用兵,首先就是“大账”不糊涂。

小账同样要算精细

大账要算好,小账同样也要算清楚。大账算战略,方向不能错。小账算细节,包括迅速决策攻防转换、人员调度安排等,也要衔接紧密,协调有方。

在知乎上,晨曦智谈专栏探讨地缘政治时曾有段话说:“中国人喜欢下围棋,而下围棋最忌讳的就是过于看重一边或一角的‘空’,而是要做‘势’,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格局’,围棋高手之间的对决,就是要看谁的格局更大,谁的战略眼光更远,再在此基础上加上‘细节决定成败’。”这段话意思是说,算清楚大账的前提下,如果小账算不清楚,也能影响最终的成败。

《孙子兵法》区区六千言,可谓字字珠玑。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子依然拿出一定篇幅“算细账”。这也更让人能够感受到算清细账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称枭雄、奸雄。他能亲自带兵打仗,因为他懂兵法。他深入研究过兵法,还曾认认真真专门为《孙子兵法》作批注。从这些批注中,可以感受到曹操大账小账一齐算的深厚兵学造诣。

例如,在《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中,曹操批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很显然,选、量、度、料等这些词,说法虽然不一样,核心内涵都是“算计”,可见曹操对于“庙算”的重视。

对于孙子“兵者,诡道”的观点,曹操则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临敌之时,随机应变,属于快速算小账的范畴。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若一味拘于“庙算”而不知变通,自是取败之道。为将者需脑子转得快,应变及时,才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应该说,曹操高超的识人、用人的本领,某种程度上也与其精研兵法、善于算账有关。

再比如戚继光的“鸳鸯阵”。从戚继光纪念馆中展陈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到,这一阵法是专门针对倭寇的兵器和战术来设计的,也就是说,是算清楚对方优劣势后设计创造出来的。

“鸳鸯阵”基本组成单元12人,其中作战11人,另有1人掌管炊事不参加战斗。参加战斗的11人中,队长1人,牌兵2人,狼筅兵2人,长枪兵4人,短兵(镋钯手)2人。在实战中,按这样的阵式展开:“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每牌用长枪二支夹之,短兵居后。遇战,伍长低头执挨牌前进,如已闻鼓声而迟留不进,即以军法斩首。其余紧随牌进。交锋,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牌手阵亡,伍下兵通斩。”

这一阵法既方便整体行动,又能充分发挥不同兵器的长处,而且人员之间还能互相保护救应。操练阵法、临战变阵等有赖于平时的演训,若想在战场上最大限度赢得战果,同样依赖将领的临机决断和调度指挥。实战效果如何呢?根据史料记载,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一带抗倭,灭敌六千余人,而戚家军仅阵亡寥寥数人。

除了直接参战的士兵,其他细节当然也要“精算”。李靖带兵打仗时,对于如何照顾患病的士兵有详细的规定:“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如法。仰营主共检校病儿官,量病儿气力,能行者给傔一人;如重不能行者,家给驴一头;如不能乘骑畜生,通前给驴二头,傔二人,缚舆将行。”

按规定,每营中有专人照顾患病者的饮食与行动。队伍中患病的情况,每天要向总管汇报。对于患病后还能自己走路的,安排一人照顾;不能自己走的,安排给予一头驴骑乘;病重到骑驴也困难的,用两头驴中间绑上担架运送,并由两人照顾。可以说,考虑相当周全了。

要统筹安排好这些看上去琐碎又极重要的事项,主将如果算不明白账,又怎能做好?做不好又焉能取胜?

无论大账还是小账,其中算账的功夫,本质其实是计算并找到一种最科学的方法、最优化的配置。这才是名将屡战屡胜的根本原因。

(记者 于国鹏)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