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常住人口14年来首次重回正增长,汕尾何以重新崛起?

发布时间:2024-04-22 18:23:07

“之前在外打工,月薪4000元左右。现在回到家乡上班,工资翻了一倍!”在南海海缆有限公司工作的村民陈泽雄开心地说。

在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内,有很多与陈泽雄一样的村民,乘着海洋产业发展的“东风”,他们实现在家乡就业,离家更近、收入更高、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业伴城市兴,人随产业走。以科技为引领,汕尾不仅绘就兴海强市图景,也推动人与城市“双向奔赴”。数据显示:2023年,汕尾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较上一年增加34家,增速44.7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去年常住人口269.13万人,较2022年增加8700人,14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一个个亮眼数字,彰显出汕尾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的实效。

科技出新

高新企业“破百”增速全省第一

“申报过程中,政府部门很关心我们的进度,还上门辅导!”提起当初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决定,广东穗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嘉莹说。

汕尾去年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不少企业负责人有着与林嘉莹类似的经历。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汕尾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较上年增加34家,增速44.74%,在完成高企数量“破百”任务的同时,增速居全省第一。

汕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缘何实现跃升?

“近年来,随着汕尾产业逐步发展,在科技局的广泛发动下,充分挖掘企业潜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连年快速增长。”汕尾市科技局局长宋巍说,汕尾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建立科技企业库,动态摸排,定期走企业、摸情况。

同样因政策受惠的还有路华电子科技(汕尾)有限公司。该公司财务经理许惠生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断加码,让我们企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

汕尾锚定高企“破百”的工作目标,以多对一的“店小二”式服务,推动政企建立常态化联系,精准服务企业需求,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同时,汕尾市还依托“科创飞地”、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超市等平台,推动湾区资源流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接下来,汕尾将全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促进科技企业提质增量,今年争取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40家。

兴海强市

村民家门口就业工资增长一倍

去年12月,在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0MW海上风机在汕尾正式装配下线。

“5.5MW、18MW、20MW……”海上机组容量不断突破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当前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风电新能源行业赛道。”明阳集团董事、党委常务书记王金发说:“我们唯有创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品迭代。”

创新带来产业链集聚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新的机遇。

在南海海缆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运转的声音一刻不停,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操作或监控着设备运转情况……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还能为家乡作贡献,挺好的!”南海海缆有限公司位于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是中天科技在广东成立的首家海缆系统工厂。在该公司工作的碣石镇村民林志远告诉记者,为帮助本地村民就业,企业还特地提供了外出培训学习技能的机会。

“工资涨到了8000—9000元,翻了一倍!在这里算比较高的收入了。”陈泽雄开心地说,现在不仅能回到家乡上班,收入也更有保障了。

目前,汕尾已并网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建成了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2023年,汕尾海上风电发电量约56亿千瓦时。同时,汕尾以海上风电为牵引,吸引中广核、华润、明阳、深能源等大企业相继入驻,去年海工装备制造业产值超130亿元。

产兴人旺

去年招引大学生1.2万人

“年薪15万元以上,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早在去年9月,汕尾陆丰市一则招聘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公告便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汕尾招聘的21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已全部进村上岗。

从广州某大学毕业后,小黄选择回老家汕尾发展。他说,近几年,回汕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原因很简单,留在这里,我们有过上更好生活的信心”。

近日,2023年汕尾市常住人口数据出炉:去年汕尾市常住人口269.13万人,较2022年增加8700人,是该市14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汕尾的海水很干净,加上广汕高铁、汕汕高铁相继开通,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宋巍说,这里可能是粤东地区最好的实验场地,科研人员自然也愿意过来做研究,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因素。

“当时本地这类企业还不多,看到招聘就投了简历,这几年家乡越来越好了,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正如林志远所言,眼下,随着汕尾“兴海强市”示范工程不断推进,临港产业园已集聚多家海上风电一流头部企业,这也吸引了更多人口回流。

近年来,汕尾还努力建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积极唱好与深圳的“双城记”,吸引更多高级生产要素,加快促进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吸引本地青年陆续回归,外地人才不断引进。

2023年,汕尾创新岛(深圳)引进粤港澳创新团队15家,推动14个科技成果在汕尾转化;全市兑现人才专项资金4285万元,招引硕博研究生478人、大学生1.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94人。

“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咖啡馆、特色民宿遍地开花,我们也选择回到汕尾发展。”小陈是一家网红咖啡馆的主理人,看到滨海文旅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大量像他一样的青年选择了返乡创业。

捧着海洋资源这一“金饭碗”,绿色能源、临港制造、深海养殖、滨海文旅等海洋产业正在汕尾“全面开花”,越来越多的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让“善美之城”热潮涌动。

南方日报记者 汪旭莹 魏钰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