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广州地铁十一号线赤沙滘站内,随着最后一节钢轨成功焊接,标志着广州首条地铁环线顺利实现长轨贯通,轨道工程开始进入线路精调和附属设备安装阶段,为轨行区后续机电、供电、弱电设备安装调试及冷热滑试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地铁新线建设的三大工程节点(洞通、轨通、电通),十一号线至此已完成两个,线路计划于今年年底开通。
据介绍,地铁十一号线全长约44.2公里,全部采用地下敷设方式,串联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5个区,全线共设车站32座,换乘站26座站,其中16座与既有线路换乘,是名副其实的“换乘之王”。线路开通后,能够更好地将广州地铁线网串联起来,对于整个城市的交通链接以及提升市民群众交通体验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目前,地铁十一号线(火车站—琶洲—火车站)土建工程累计完成98%。车站方面,2座已开通,28座车站已封顶,1座进行土建施工;32个区间已全部贯通;赤沙车辆段及全线车站正在进行机电施工。
应用多项新材料新工艺 提升乘客舒适度
据了解,为降低地铁列车运行的噪音,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广州地铁及施工单位中铁二局、中铁上海局等单位的建设者们开展了多轮技术研讨,在轨道工程施工中应用了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我们使用了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采用连续支承、弹性锁固的设计理念将钢轨嵌入到整体道床中,改善了轮轨接触关系,从源头和传播途径上控制轨道和车辆的振动噪声,这是一种‘主动减振+兼具降噪+绝缘+日常维养工作量小’的新型轨道系统。”广州地铁负责建设管理十一号线的负责人王利军告诉记者。同时,地铁建设者们还根据线路与建筑物关系、环评预测超标量大小,在隧道内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减振道床,其中中等减振10.7公里,高等减振12.6公里,特殊减振21.7公里,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在赤沙车辆段铺轨施工中,地铁建设者们也创新使用了一系列减振降噪措施,地面层库内采用高等减振扣件,地下层库内采用中等减振扣件,咽喉区地面层和地下层碎石道床地段采用减振道砟垫、接头处采用减振接头夹板、曲线地段采用阻尼钢轨,试车线高架地段采用嵌入式轨道、非高架地段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材料和工艺,能有效实现回库列车的减振降噪,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王利军表示,长轨贯通后,还将采用钢轨预打磨技术对正线线路钢轨和道岔钢轨进行“面部微调”,能够有效地消除钢轨表面缺陷,改善轮轨接触,提高钢轨表面平顺度,避免钢轨病害的过早出现,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提升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引入先进设备 确保工程质量
地铁十一号线正线轨道工程共铺设轨道约86公里,铺设单开道岔35组,交渡道岔10组,施工任务量大、施工质量管控要求高。为确保轨道的施工质量,地铁建设者们引入了新型电子正火设备,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使焊缝区域达到最佳的金相组织,从而显著提高焊缝的质量。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焊缝中的气孔、裂纹等缺陷,提高焊缝的强度和韧性,同时电子正火技术采用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无需额外的燃烧介质,因此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排放,在提高施工质量、有效节约能源的同时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地铁建设者们还引入新能源轨道工程车,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具备低噪音、低排放、高效率等特点。新能源轨道车与电子正火设备的结合应用,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
优化施工方式 高效率完成节点目标
受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制约,全线铺轨工作面临铺轨基地场地狭小、道路交通不便、钢轨材料多次转运、场地生产和存储空间不够、交叉作业多、施工不连续诸多难题。“为确保铺轨任务的顺利推进,我们在全线共设置8个铺轨基地,采用‘机铺为主、散铺为辅’的施工方式,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及施工方案;采取施工作业面进行掉头、转线、转场,提前完成关键道岔铺设等方式,解决上下行施工转线问题,平稳有序地推动施工生产,按节点要求完成施工任务。”中铁二局广州地铁十一号线轨道工程项目经理杨宣广告诉记者。
据悉,自轨道工程正式开工以来,全线共组织了9个作业队伍、160余名管理人员,投入16台龙门吊、33台铺轨机、25辆平板车、13台轨道车、4台焊轨机及10台混凝土搅拌罐车等多种设备,高峰期超1100名工人同时作业,通过多作业面同时施工的方式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全线“长轨通”目标的实现。
(注:以上车站名为工程暂定名,标准站名应以市政府批准公布为准。)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尹珏文
通讯员 陈虎辉 周会媛 唐伟鑫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