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古人“超前”的精神状态,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08 20:21:25

“朕就是这样汉子”“天下第一伤心男子”……互联网时代,随着大众对古人、对典籍的重新认识和趣味解读,这些情绪表达满满的古文词句越来越多地被挖掘出来,让人们心目中原本文绉绉的古人形象变得格外鲜活,令人忍俊不禁。“老祖宗的精神状态”这一词条始终在网络上话题不断,吸引了众多关注和模仿的同时,也让当下的年轻人从精神上接近和理解古人,感受到尘封的历史原来可以如此丰厚和灵动。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中,礼仪和文化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规范,当古人放弃克己,搞出情绪反差的动静来,不免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们通常从“不好好说话”开始,语言和行为自由不羁、不受束缚。比如,雍正皇帝在臣属的奏折上写下“朕就是这样汉子”,这和古代皇帝“之乎者也”的批示相比显得卓尔不群。实际上,这是他在勉励臣子们真心相待,他也会诚心实意对待每一个臣子,一句真情吐露,留下了雍正帝性格中真性情、“直肠子”的一面。作为帝王,他将嬉笑怒骂跃然纸上,自然是某种精神压力的释放;而这些极具个性化的“另类朱批”,穿越历史,化作如今的网络流行词和经久不衰的“热梗”,成了现代人情绪的出口,或是任性挥洒、追求快乐表达的语言符号。

看似“胡言乱语”的文字,在情绪宣泄之外还反射出了古人的生活和情感。当触摸那些真实的喜怒哀乐,人们很容易寻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毕竟,古人的烦心事也跟我们差不多,比如,面对按时打卡上班,他们也无法做到“温良恭俭让”。据《大明会典》的记载,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有召开早朝的习惯,要求官员凌晨三点集结、凌晨五点入宫。不爱上班的文官钱宰心生抱怨,忍不住地吟了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心里的“小九九”,和如今的打工人喜欢在互联网上吐槽如出一辙。到了唐寅,干脆就“摊牌”了:“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的闲。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别问,问就是啥都不能干,“发疯”的快乐不是谁都能懂。当然,这种直抒胸臆的过瘾,更多的是让当代年轻人在紧绷生活中喘一口气,用现在的话来说,世上的事如浮云过眼,不如多多睡觉、好好吃饭,保持一份心态上的豁达与从容。 

这些丰盈的情绪表达贯穿于中华上下几千年,让我们仿佛和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很多时候,它们是古人鲜活的情感经历,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对于自我情绪的调节,借此完成对自我的慰藉和对苦闷的消化。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辈出“行为艺术大师”,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刘伶常常乘坐鹿车,带一壶酒,让人扛着锹跟着,说“死便埋我”,忘却形骸如此;阮籍擅“青白眼”,对待自己喜欢的和看得上的人,他看的时候就会正视,这就是“青睐”。相反,如果是不喜欢的人,阮籍理都不理,眼睛斜视看人,这就是“白眼”,给来人闹个大不自在。结合此时的历史背景,晋王朝礼崩乐坏的秩序和动荡不定的未来已是定局,从名士们的“情绪输出”,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绝望与希望,也让后人从中得到一种启示:究其根本,当你被烦恼包围,以及在困境中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至少可以通过轻松的方式和心态来为自己镀上一层“精神保护色”,疏解那些看不见的压力,以期寻找情感的支持和前进的动力。这样的表达,让古人和今人在思想和情感上紧紧相连,诠释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根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