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在加快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襄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筑巢引凤,揽得天下英才;繁星璀璨,激扬奋进力量。
2023年,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方位抓好引育留用,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101个,全职工作博士、硕士2157名,新增大学生就业创业3.5万名,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数量位居市州前列。
引才聚才——
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枣阳人吴玉峰,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毕业后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9月,看到襄阳人才新政发布后,义无反顾回到襄阳,成为湖北文理学院食品化工学院的副教授、湖北荆洪生物科技公司的首席技术专家。
2023年,襄阳首个化工行业海智工作站在湖北荆洪生物成立。该工作站由吴玉峰与留学归来的中南民族大学胡小强教授、东京大学杨泽堃博士共同组建,旨在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我国生物农药和高分子材料相关产品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一年来已研发8类环氧类新材料产品。
“环氧类新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船舶外层涂料,以及航空航天低温润滑油,该类产品在国内市场常年被德国巴斯夫集团垄断。”吴玉峰说,海智工作站成立后,荆洪生物瞄准这一尖端产品发起科研攻关。最终,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该类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德国公司被迫降价30%,并逐步退出中国市场。2023年,吴玉峰团队的项目入选襄阳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C类”项目。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襄阳对于人才的渴求,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项具体政策,化为各部门的一次次实际行动。
抓规划引领。出台“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坚持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制定“路线图”,抓好任务分解。
抓责任落实。召开招才引智工作推进会,建立县(市、区)委书记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评议制度、党委(党组)书记抓重点人才项目制度,首次开展45名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项目观摩交流。
抓政策兑现。全面落实“1+7”人才政策,依托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项目申报、补贴发放、预约服务等事项“一网通办”,增强人才获得感。
抓开放合作。2023年新引进海外人才21名,其中4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牵头组建襄阳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联合开展课题调研、业务培训、人才招聘,举办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大赛。
爱才留才——
涵养人才发展好生态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
襄阳的答案是:搭平台、建阵地、给激励,全方位培育人才,让各类人才有获得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这样,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2019年,襄阳市委人才办工作人员到南京农业大学招揽人才,经过多次交流,他们有意引进博士潘秀才到襄阳工作。在多次沟通中,工作人员还得知潘秀才的丈夫阮辛森也是襄阳急需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高端人才,但阮辛森2021年才能博士研究生毕业。
“小潘先来,小阮安心读书。襄阳市将在五年内持续分批引进高层次人才,明年还有机会。”襄阳市委人才办当即作出承诺。
二人一路过关斩将,先后通过考验,成功来到襄阳工作,被分配到专业对口的襄阳市农科院工作。
“刚上班,院里就让我们参与甚至负责重点项目,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潘秀才说。为了搭建生物育种平台,襄阳市农科院先后购入多套设备补齐技术链条,并供他们使用,这样的信任和保障让夫妻二人深受感动,也让他们更加有底气去拼搏努力。
2023年,襄阳坚持项目引才,深入实施隆中人才计划,遴选支持29个创新创业团队,资助总额2500万元;坚持市县联动,专项引进469名紧缺专业人才。
坚持链式引才,编制产业链“引才地图”,市领导带队外出延揽1298名高端人才。搭建平台引才,支持航天42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湖北隆中实验室、北航襄阳航空研究院等科创平台集聚近400名科技创新人才。
引进人才,更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近悦远来生动局面。
近年来,襄阳不断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走访慰问专家。
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发布人才分类服务清单,3.4万名人才“对号入座”享受政策。探索“校企双聘”,选派高校人才担任企业首席专家,形成人才共享新格局。
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完善人才安居体系,坚持货币补贴与实物安置相结合,打造安居保障服务闭环。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11家人才创新发展服务中心,2家入选首批省级人才服务中心。
持续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协调解决147名人才遇到的困难,向高层次人才发放“襄才卡”,提供交通出行、商旅文体等24项服务。
用才育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6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祺扬主持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他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好人才工作,将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近年来,襄阳在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做足文章,让他们尽展才华,不断推动企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
废旧铝品熔炼冷却后,变成一块块锃亮的铝锭……6月12日,新金洋资源股份公司生产一派繁忙,出炉的产品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是变废为宝的行家,每年能‘吃’掉25万吨废铝,‘吐’出20万吨铝合金,可节约100多万吨原生铝矿。”该公司董事长王进说,他们与上海交大、武汉理工等院校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解决了不少资源回收利用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王进作为本土企业中的科技人才,被谷城县授予“神农英雄奖”,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在襄阳,全市上下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谷城县每年拿出4000万元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持续深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襄城则不断强化科创人才智力支撑,制定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选派58名“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首席技术专家”与重点企业达成合作。
高新区利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力建设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平台集聚李椿萱、刘大响2名院士,15名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52项。
除了引才,襄阳同样注重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武理工襄阳示范区、华农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投入运营,高等教育水平大幅跃升。组建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开办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高职教育,2023年首次招生1500人。
此外,引导在襄高校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双高计划”专业建设,订单式培养产业人才1万名。支持新华光、台基半导体等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共建“1+1”培养基地,联合培养45名卓越工程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6万人次,新增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1万名。
襄阳还通过“强基工程”育才。实施隆中青年人才项目,遴选20名优秀青年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2024年,襄阳将以更大力度加强统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智力支持。
来源:襄阳日报 严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