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大同 > 区县介绍

天镇县概况

发布时间:2024-06-20 12:02:33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西接山西省阳高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总面积1716平方公里,辖5镇(玉泉、谷前堡、米薪关、逯家湾、新平堡)、6乡(卅里铺、贾家屯、赵家沟、马家皂、南高崖、张西河),172个行政村、16个社区。

  历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繁衍(距今1万年前);战国初为代国延陵邑(公元前475年),后赵国建延陵县(公元前457年);晋、北魏为鲜卑族封地(295年);唐设天成军(631年);辽代始设天成县(1044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迁镇虏卫至天成卫,二卫同治(镇虏旧卫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南,迁至县城西,辖26个堡寨;天成卫在县城东,辖39个堡寨、3个军垦、2个哨马营、领兵5707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制为天镇县;新中国初,由察哈尔省察南专区归入山西省雁北专区,1993年7月归属大同市人民政府。

  文化古迹:全县有文物古迹407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慈云寺、沙梁坡汉墓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二口明长城入选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李二口长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新平堡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白羊口、水磨口、安家皂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玉皇阁、盘山石窟、惠庆塔、黑龙寺、神头山等文物遗址享誉省市,晚白垩纪恐龙化石、大同紫玉享有较高知名度,始祖文化、边塞文化、军旅文化、农牧文化、佛教文化交相辉映。

  自然地理:全县总土地1716平方公里(东西最宽52公里、南北最长64公里),其中山地占51.2%、丘陵占28.6%、平原占20.2%,最高海拔2106米、最低海拔976米、平均海拔1100米。平原大多集中连片,土地肥沃,部分受盐碱浸渍;丘陵为黄土地貌,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山地起伏较大,山脉属阴山山系东延部分,较大的山脉有南洋河北部的环翠山、西洋河(新平堡镇境内)北部的双山、县境东南部的阳门山。水资源拥有量1.5008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属海河水系、永定河上游,主要河流有南洋河、西洋河、洪塘河、三沙河,均汇入洋河。属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短冬长,年平均气温6.7℃、日照2806.4小时,无霜期110—151天,降雨量383.5毫米。

  矿藏资源:没有煤炭,但其他矿藏种类较多,已探明地下矿藏有39种。其中:金属矿产及伴生矿产16种,包括铁、锰、钛、铜、铅、锌、钼、钨、金、银、铍、镧、铈、锶、钇、钍,具有一定规模的有铁、铅、锌、钛4种;非金属矿产23种,包括石墨、泥炭、玄武岩、白云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矿、花岗岩(辉绿岩)、大理石、磷灰石、黄铁矿、石棉、高岭土、长石、石英、白土、凹凸棒石、粘土、石榴子石、橄榄石、玉髓、玛瑙、红色粘土、矿物颜料、褐煤,具有一定规模及开发利用价值的有:石墨、磷灰石、玄武岩、白云岩、花岗岩、浮石、霞石正长岩、大理石等。另外,地热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水桶寺、马圈庠一带,热储总面积8平方公里,热水总量8004万立方米。水中含有锂、锶、偏硅酸等28种微量元素,是优质复合型矿泉水资源区。

  生态环境:土壤、大气、水质基本无污染,是国家级出口小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外贸转型省级基地,“三品一标”认证32个、22.3万亩。

  道路交通:东距北京280公里、张家口85公里,西距大同80公里、呼和浩特200公里,南距离太原360公里。境内有(北)京—包(头)铁路横穿东西,G512大(同)—张(家口)、S201马(市口)—走(马驿)纵横交错,大张高铁、天黎高速公路全部通车;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514.64公里,公路密度为88.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65.68公里。

【信息来源:大同市台港澳办】

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